2017年宁夏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周敦颐
【答案】周敦颐是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太极图说》、《易通》等。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有:“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和以“诚”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周敦颐提出“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周敦颐认为“诚”是万物性命的本原,并作用于万物终始的全过程中。“诚”是整个世界的本质,纯粹至善是这种本质的体现,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
2. 《老子》论有无
【答案】《老子》论有无是指《老子》这一哲学体系中的有无观。《老子》中言:“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是指天地未分时一的原始物质存在的总体,是“有”即存在。道生一,即“有”生于“无”实际上“道”与“无”同义,两者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体和客观存在于事物之上的“绝对”。《老子》又云:“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认为“有”之所以能为利,是因为存在“无”。“有”、“无”互相依存,“无”比“有”更为根本。
3. “天道自然”
【答案】“天道自然”是东汉哲学家王充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意即自然界的运动、发生以及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进行的,不受外力支配。该思想源自先秦道家。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庄子也讲“天道”是“无为”的。王充继承并发展了先秦以来天道自然的思想,结合元气论,明确提出“天道自然”的命题。他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也。”他认为天是自然之天,万物自然而生,天道自然而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人偶自生”。天道自然思想在王充之后得以进‘步的发展,唐代刘禹锡提出“天人交相胜”的命题,宋以后的一些哲学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天道自然传统。
4.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答案】“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出自陆九渊的《与李宰书》,是陆九渊的重要哲学命题。“理”是指超乎自然和社会之上,而又为自然和社会必须遵循的抽象原则; “心”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陆九渊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这一命题虽然没有否认“心”外还有“理”也没有直接肯定“心”是世界的本源,但它认为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表现。它以主观的思维代替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把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歪曲为完全同一的关系,抹煞了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别,最后用主观吞并了客观。
5. 知行相资为用
【答案】“知行相资为用”是王夫之在知行关系上提出的知行合一观。他说:“知行相资以为用。惟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王夫之认为,知行相异且紧密联系。而在认识的过程中,行是主导的方面。他强调“行”的必要性,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6. 寻孔颜乐处
【答案】“寻孔颜乐处”是“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的简称,它是周敦颐的一种人生理想,即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把成就圣贤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更明确地说,就是要“志伊尹之说志,学颜子之所学”。对于颜子的境界,周敦颐指出:颜子所追求的东西与人人共同追求的富贵相比,富贵为小,此为大,颜子见其大而忘其小,达到了超出富贵贫贱的境界,所以内心能够获得一种充实稳定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并不是一种对象化的快乐,而是一种超越人生利害而获得的高级精神享受,也就是说颜子的快乐是与道合一以后所自然产生的快乐,这种境界是一种超道德境界。
7. 前识
【答案】前识是指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行,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韩非在认识论上主要继承了荀子的思想,他认为人要获得认识,必须接触客观事物,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他反对脱离客观事物规律的冥思苦想,他说:“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解老》)“前识”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妄想、臆测。韩非认为:“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他反对主观成见和猜测,指出只要按照事物的自然规律去办事,就不会不成功。
8. 皇、帝、王、霸
【答案】皇、帝、王、霸是邵雍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大体上经历的四种形式。
①在“皇”的阶段,“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
②在“帝”阶段,“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
③“王”则是“以功劝民者,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
④“霸”是“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归之,故尚争”。也就是说,“道”、“德”、“功”、“力”是他划分四种统治形式的标准。邵雍的这种历史观与其元会运世的宇宙观也是相配合的,在人类历史的前半段呈上升趋势,在后半段开始衰落,按照他的宇宙观,在衰落之后又会出现新的循环。
二、简答题
9. 试述谭嗣同“仁学”体系中以太一仁一心力说的基本内容。
【答案】以太一仁一心力说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宇宙观思想。
(1)“以太”
“以太”(Ether )是经典物理学的概念,它被设想为一种不同于实物粒子的充塞空间的物质。谭嗣同将“以太”作为其宇宙观的基石。他认为,“以太”是“原质之原”以太构成化学元素,进而构成宇宙万物,世界统一于“以太”。
(2)“仁”
谭嗣同不仅从物质方面认识“以太”还把物质性的“以太”同精神性的“仁”、“心力”等同起来。认为“仁”是世界的本源,而“以太”只是体现“仁”的“通”这一性质之工具。
(3)“心力”
谭嗣同认为“心力”无量,无可比拟,也即佛教法相宗所谓的“藏识”也称“第八识”、“阿赖耶识”。
(4)评价
谭嗣同自近代自然科学的“以太”说出发,经过思辨“仁学”的中介,最后归于唯意志的“心力”说。从思维方法上来看,是由于科学和哲学混淆小分的结果; 在现实取向上,以太一仁一心力说是谭嗣同为其“冲决网罗”的战斗精神而设立的形上依据。
10.简述韩非的政治哲学。
【答案】韩非是战国末年的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称为“韩非子”或“韩子”其政治哲学特点是绝对的君主专制。
(1)内容
①历史进化说
韩非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不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每个时一代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和政治体制。
②人性好利论
韩非认为人的本性是“自为”、“好利”政治应把全部政策自觉地建立在这一基础上。人们的“利”互相排斥、互相结合。为了“利”人们可以相互为用、相互争斗。政治的妙诀在于搞好“利”的排列组合,并为君主所用。
③君利中心论
韩非认为人人为己的前提是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制定政策要密切注意君主的利益,要设法使臣民逐利产生的力量转化为利君。
④“势”、“法”、“术”与君主绝对专制主义
韩非认为,君臣之间最大的差别是“势力”一日君主的势力落入臣民手中,君主就失去祛码。“法”是指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干之用,实行严刑苛法是臣民小犯法的保证。“术”是指专门研究君臣关系的理论。韩非的“势”、“法”、“术”相互补充,都为君主实现绝对的个人专制而服务。
(2)评价
韩非的政治哲学确立起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权力运行的基本框架,为战国时期实现天下统一提供理论基础。他的政治哲学中提出的概念和理论对于当代法治社会的建设也有着重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