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中国哲学史(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目录

2017年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中国哲学史(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 2 2017年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中国哲学史(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 9 2017年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中国哲学史(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三) 19 2017年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中国哲学史(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四) 28 2017年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中国哲学史(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五) 36

一、名词解释

1. 道尽稽万物之理

【答案】道尽稽万物之理是指万物的“理”各不相同,而“道”却是完全适合于万物的理。韩非运用“道”和“理”的观念,来说明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他指出每一具体事物都有特殊的性质与规律,称为“理”它是经常发展变化的; 而“道”则是各种理的总称,是普遍的。他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解老》)又说:“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解老》)也就是说理是具体事物间的区分与界限,即具体规律。只有通过客观事物的具体规律,才能认识事物的总规律,也就是“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

2. 前识

【答案】前识是指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行,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韩非在认识论上主要继承了荀子的思想,他认为人要获得认识,必须接触客观事物,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他反对脱离客观事物规律的冥思苦想,他说:“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解老》)“前识”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妄想、臆测。韩非认为:“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他反对主观成见和猜测,指出只要按照事物的自然规律去办事,就不会不成功。

3. 《老子》论有无

【答案】《老子》论有无是指《老子》这一哲学体系中的有无观。《老子》中言:“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是指天地未分时一的原始物质存在的总体,是“有”即存在。道生一,即“有”生于“无”实际上“道”与“无”同义,两者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体和客观存在于事物之上的“绝对”。《老子》又云:“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认为“有”之所以能为利,是因为存在“无”。“有”、“无”互相依存,“无”比“有”更为根本。

4. 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

【答案】“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是清代戴震的伦理学命题。戴震提倡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即“理”“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戴震将“理”界定为“情之不爽失”认为“今以情之不爽失为理,是理者存乎欲者也”。“理存于欲”的命题,与程朱理学的“去人欲、存天理”相对立,以为“后儒以理杀人”与“酷吏以法杀人”无本质区别。他将道德伦理建立在具体的感性欲求之上,在感性欲求之中寻求中正不失之善,而不是用灭欲的方式来建

立伦理学之善。这种思想对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及其现实危害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批判,并具有近代科学的实证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5. 化性起伪

【答案】化性起伪是荀子的观点,是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为善。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6. 《物不迁论》

【答案】《物不迁论》是中国东晋著名的佛教学者僧肇的著作。其论述的是世界有无变化、在僧肇看来,世界事物看起来在那里飞快地运转,但实际上没有变动。因为“动”与“静”撇开动静的相互关系,透过假象看本质,就无谓动与不动。生灭、运动的问题。是一种相对的假象,

7. 万物独化

【答案】“万物独化”是中国西晋玄学家郭象的一个重要观点,语出《庄子·齐物论注》。“独”指万物的个体; “化”指活动变化。郭象认为万物有其个性,自在自为,具有完全自足的价值。万物独化,从本体论角度看,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是唯物主义观点; 从辩证法角度看,“独化”论又否定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因而是形而上学的。

8. 元、会、运、世

【答案】“元会运世”是邵雍为解释宇宙的演化和历史变迁,照此十二、三十循环交替的规律,提出的“大年”的观念。其中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邵雍还用十二地支来配有十二之数,用天干重复三次来对应三十这个数。一元就是代表宇宙自然的一次生灭。这种循环按照十二、三十的规律可以向辰以下和元以上无限延伸,可以有“元之世”、“元之运”、“元之会”、“元之元”乃至无穷。虽然邵雍的这些数字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他试图为宇宙和历史的演化提供一种哲学的解释,尤其是把历史看成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这是包含一定的辩证因素在内的。

二、简答题

9. 慧能和神秀在五祖传法嗣时所作的倡,其思想内容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案】相传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嗣时,要求弟子作渴。大弟子神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不满意,故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个褐的思想内容是互相对立的。

(1)神秀不承认真如实体的独立性,认为真如实体有赖于我,我为主体,佛性是从属。认为佛是有“相”的,与五祖弘忍“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思想是相违背的。我是主体,要使得要使“佛性”莫惹尘埃,有赖于“我”去“时时勤拂拭”。

(2)在慧能看来,客观世界是“万境”总归为“六尘外界”而真如实体却不受“六尘”沾染,独立存在。主观形相全是虚妄。慧能的禅法强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慧能与神秀本同为五祖弘忍门下,但因对参禅的体悟不同,后来分为南北二宗。

10.陈亮与朱熹王霸之辨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王霸义利之辨是个非常古老的问题。孟子就曾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划分王道和霸道的依据是德和力。朱熹继承了这一传统,侧重于从道德动机上来判定王霸之别,主张“正心诚意”的内圣工夫。而陈亮治学具有务实之风,他注重实际的社会效果,倡言事功,反对理学家空谈性命义理,所以引起了朱熹的不满,双方就土霸问题展开了辩论。

(1)朱熹的观点

朱熹认为:夏、商、周三代的帝王得到了尧舜禹等圣王相传的“道心”心术纯正,所以整个世界是“天理流行”因而其政治为“王道政治”; 而汉唐的君主是追求个人的私欲,因此是霸道政治。他甚至说秦汉以后的帝王,尽管他们都有显赫的功业,和三代的王道政治“或不能无暗合之时”然而究其根本用心,则全在利欲上。

(2)陈亮的观点

陈亮坚决反对这种说法,并用历史事实来反驳朱熹的观点。历史上的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实行王道的圣人,他们的王道其实也有通过征伐等霸道手段来实现的,因此王道和霸道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汉唐君主所推行的霸道,则能禁暴除乱,其本心也是出于对天下百姓的“恻隐之心”他们也是没有一念不在人民身上的。因此他们的用心也可以比得上三代的帝王。他们有着阔大的本领,因此“其国与天地并立,人物赖以生息”。

(3)两者的区别

_人的着眼点并不相同。朱熹是站在道德理想主义的角度,主张道要高于事功,道尊于势,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所以朱熹严辨义利和王霸。朱熹的这种道德理想主义对十批判社会历史和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一种标准。但是,他过分倚重道德的作用,认为社会历史的事情可以通过圣君贤相的道德自律以及百姓对是非对错的分辨就可以自然而然解决。这样其实有混淆道德和历史事实的嫌疑。历史自有其规律,并不能由道德来解决。

11.理一分殊

【答案】“理一分殊”由朱熹提出,包含两种意思:其一是指理物关系; 其二是指理事关系。

(1)理物关系

“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但这个分不是剖分,而是万物各自享有规定自身之一理,“分”既表明物物之性“未尝不殊”但又统之以“天下之理未尝不一”在“分”中体现“理”之广大精微。朱子用“月映万川”和“随器取量”二例来阐明理物关系。

(2)理事关系

朱子多把“理一分殊”之分读作份。因为事之所事及施事者,都与人密切相关,所谓事直接与人之性份、职份相统。这里的理一是道德原则的理一,而分殊则是在亲亲、仁爱的人间差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