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之货币金融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收入政策

【答案】又称工资物价管制政策,指政府制定一套关于物价和工资的行为准则,由价格决定者(劳资双方)共同遵守,其目的在于限制物价和工资的上涨率,以降低通货膨胀率,同时又不致造成大规模的失业。收入政策主要针对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收入政策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形式:①以指导性为主的限制。②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如果工资物价增长率保持在政府规定的幅度之内,就以减税作为奖励;否则,就以增税作为惩罚。③强制性限制,即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甚至实行暂时冻结。但是收入政策也存在缺陷:①如果是指导性政策或税收政策,其效果如何取决于劳资双方与政府能否通力合作。②强制性收入政策会妨碍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③如果在价格管制的同时没有采取相应的紧缩需求的措施,公开的通货膨胀就会转变为隐蔽的,一旦重新放开价格,通货膨胀就会以更大的力量爆发出来。

2. 货币市场互助基金

【答案】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即MMMF ,指一种起源于美国的创新性的投资工具。这种基金吸收小额投资,用于在货币市场投资,如投资于大额存单,国券券等。向基金的投资,每单位在500〜1000美元之间,投资者可获得基金的利润分配,不受利率条款的限制,同时可以签发不低于500美元的支票。这一工具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 为了规避对定期存款利率的上限而产生的。

二、简答题

3. 菲利普斯曲线是什么?

【答案】_利普斯曲线是指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増加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其含义为:失业率高,通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就高,并认为二者间这种关系可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

即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政策或提高通胀率的扩张政策来降低通胀率或降低失业率,以免经济过分波动。菲利普斯曲线可用图说明。

图菲利普斯曲线

图中W 为货币工资变动率,U 为社会的失业率,L 即为菲利普斯曲线。当失业率由U 2降到U 1时,

货币工资增长率就由上升到这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有着一种交替关系。也就是说,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然会出现较高的物价上涨率。由于货币工资变动率与物价上涨率有关,而通货膨胀又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所以,进一步引申,便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4. 通货膨胀对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有何影响?

【答案】(1)名义利率是指因贷款所产生的以货币支付来衡量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以商品和劳务来衡量的贷款的报酬或成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之间存在一种正向关系,它们一起上升,这种关系称为费雪效应。它是以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的名字命名的。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水平之间大致存在这样的关系: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费雪认为在经济的长期均衡中实际利率大致维持一个固定的水平,它取决于经济中的一些实物因素,主要是资本生产率。这样,在长期,实际利率近似一个恒定水平,人们按照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不断调整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水平又随着通货膨胀率的调整而变化。

在短期,名义利率不能对通货膨胀作完全调整,且国家很可能在制度上不允许银行对银行存款支付高利息,例如美国1960年后通货膨胀上升的情况。这样实际利率水平就不再恒定。

(2)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有时实际利率可能会非常高,如1980年以来的美国的情况;也可能为负值,如一些发生剧烈通货膨胀的国家。

5. 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状况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及其产生根源。

【答案】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在新旧经济体制的剧烈摩擦和尖锐对抗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摩擦双方和对抗双方相互妥协和不断“磨合”的结果,因而我国的资本市场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带有“先天不足”的制度缺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市场中的一些“原生”的制度缺陷正在不同程度地得到或正在得到矫正,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性缺陷仍然相当明显,具体表现为:体制缺陷、机制缺陷、结构缺陷、功能缺陷和规则缺陷等五个方面。

(1)体制缺陷

由于行政权力和行政机制的大规模介入,我国资本市场被严重行政化了,已经成为“有计划”的资本市场。政府通过行政机制和行政手段,对股票发行、上市和流通进行全程的行政干预,在相当程度上扭曲了资本机制和市场机制。表现在:

第一,在股票的一级市场上,政府采取额度控制、行政保荐的办法,完全垄断了股票的发行市场。

第二,在股票的二级市场上,由于政府对企业的“父爱主义”保护的存在,我国的股票市场因竞争而产生的优胜劣汰机制无法形成。不仅如此,我国的股票市场还带有典型的“政策市”的特点,政府对股市态度的变化往往成为股市起落的最重要的原因。

(2)机制缺陷

由于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三重缺失,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发展和进取的动力源泉。表现在:

第一,缺乏产权关系明确的市场主体,缺乏通过正常竞争而形成的市场价格,缺乏市场主体间通过价格而形成的有效竞争,是我国资本市场上资源流动和动态组合机制不健全从而不能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的根源。

第二,在约束机制方面,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造而来,由于行政机制的介入与市场机制的缺失,上市公司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转轨”不转制现象。

第三,在激励机制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激励机制不健全的现象。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上市公司中普遍实行经营者的即时薪酬(工资和年度奖金)和长期薪酬(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等)相结合的激励制度。

(3)结构缺陷

我国证券市场的结构缺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股权市场与债权市场存在着场内与场外的双重反向失衡。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之外. 债权市场远远地大于股权市场。而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之内,则是股权市场远远地大于债权市场。

第二,在股票的二级市场方面,我国资本市场的最主要的缺陷是缺乏与不同经济发展层次相适应并且能够反映股票和股份经济本质要求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结构。

第三,在债券市场方面,我国的市场格局也处于一种畸型状态,无论是债券种类还是债券规模,国债和国家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都大大高于企业债券。

(4)功能缺陷

我国价格市场化的基础和环境不具备,资本市场上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还远不具备,这+仅源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在体制、机制和结构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制度缺陷,而且还在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主体秩序、行为秩序和监管秩序都还很不完善。由于资本市场具有明显的“政策市”和行政化的

特点,因而市场的起落往往不是供求关系的真实反映,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机制也因此而被扭曲了。

(5)规则缺陷

不但许多应有的法律和规则不具备,而且己有的一些法律也偏离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