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货币银行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

【答案】根据买卖行为的不同,期权可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看涨期权,又称“买方期权”、“买权”、“敲进”,它赋予买方一种权利,在期权合约到期日或有效期间内可以按照执行价格买进一定数量标的物。当人们预测市场价格有上涨趋势时,购买这种期权,若该金融资产或商品市场价格超过协定价格,买方会行使期权,以协定价格买入合约标的,再以市场价格卖出,当差价超过期权费,买方获利。看跌期权,又称“卖方期权”、“卖权”、“敲出”,它赋予买方一种权利,在期权合约到期日或有效期间内可以按照执行价格卖出一定数量标的物。当人们预测市场价格有下降趋势时,购买这种期权,若该金融资产或商品市场价格低于协定价格,买方会行使期权,以市场价格买入合约标的,再以协定价格卖出,当差价超过期权费,买方获利。

2. 流动性目标

【答案】流动性目标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及银行支付的需要,是商业银行的三大经营目标之一,与其他两个目标有此消彼长的作用。商业银行通常需要制定一些数量化指标来衡量和反映本银行的流动性,以便更好的实现流动性管理目标。这些指标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资产类流动性指标,如流动性资产比例和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现金资产比例;二是负债类流动性指标,如股权占总资产的比例、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三是资产负债综合类流动性指标,如存款增长率与贷款增长率之比、贷款占存款的比例、流动性资产与易变性负债的差异等。

二、简答题

3. 商业银行资金缺口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1)资金缺口管理指银行管理者根据利率变化预测,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或增长。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所运用的工具主要是银行在短期内有主动控制权的资产和负债,如联储资金、回购协议、大额定期存单、可变利率放款等。资金缺口管理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应用广泛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之一。它分两种:①保守型的,即努力使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接近于零,从而把利率风险降至最低限,保持银行收益的稳定。

②主动型的,即银行根据利率预测,在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中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主动型差额管理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利率变化的方向,同时也取决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程度。

(2)资金缺口管理不同于其他的管理方法,它认为决定资产负债内在联系的关键因素是利率,

主张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根据不同利率特点确定的差额上,并根据利率周期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各种利率类型的资产和负债的规模组合,从而使资金缺口管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应变力。从这个角度讲,资金缺口管理可谓是银行经营管理领域内的一场变革。

(3)它的难点和缺陷在于:①在确定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偾的时间标准问题时,银行选取多长时间作为规定利率敏感性的标准,这在银行实际业务经营中十分重要,但也很难确定。②银行能否预测利率变化的方向、大小及时间,值得怀疑。③银行能否灵活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这受许多因素(如市场、制度因素等)的限制。如资源的限制,小的区域性银行,其资金来源有限,因而+具备灵活调节的条件。再如差额管理与顾客心理的矛盾。因为银行和顾客对利率预期的心理是完全相反的。另外受到调节差额的时间限制,如果利率周期短,那么银行就无法改变差额。④银行的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很难权衡,利率风险的降低可能招致更大的信用风险。⑤资金缺口管理忽略了利率变化对固定利率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一般认为,利率风险有两方面:一是改变再投资利率,二是改变现有资产负债的价值(价格)。

资金缺口管理只集中分析资金流量的变化,强调了再投资风险,而未注意到利率变化对银行长期固定利率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忽略了利率变化对银行净值(股东产权)的影响,因而具有极大的片面性。⑥资金缺口管理使得银行成本提高。

综上所述,资金缺口管理虽非十全十美,但却更接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实际,它能够抓住沟通资产与负债之间联系的关键因素——利率,以部分带动全体,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经营措施,使资金缺口管理更富有灵活性、准备性和严密性。

4. 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状况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及其产生根源。

【答案】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在新旧经济体制的剧烈摩擦和尖锐对抗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摩擦双方和对抗双方相互妥协和不断“磨合”的结果,因而我国的资本市场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带有“先天不足”的制度缺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市场中的一些“原生”的制度缺陷正在不同程度地得到或正在得到矫正,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性缺陷仍然相当明显,具体表现为:体制缺陷、机制缺陷、结构缺陷、功能缺陷和规则缺陷等五个方面。

(1)体制缺陷

由于行政权力和行政机制的大规模介入,我国资本市场被严重行政化了,已经成为“有计划”的资本市场。政府通过行政机制和行政手段,对股票发行、上市和流通进行全程的行政干预,在相当程度上扭曲了资本机制和市场机制。表现在:

第一,在股票的一级市场上,政府采取额度控制、行政保荐的办法,完全垄断了股票的发行市场。

第二,在股票的二级市场上,由于政府对企业的“父爱主义”保护的存在,我国的股票市场因竞争而产生的优胜劣汰机制无法形成。不仅如此,我国的股票市场还带有典型的“政策市”的特点,政府对股市态度的变化往往成为股市起落的最重要的原因。

(2)机制缺陷

由于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三重缺失,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发展

和进取的动力源泉。表现在:

第一,缺乏产权关系明确的市场主体,缺乏通过正常竞争而形成的市场价格,缺乏市场主体间通过价格而形成的有效竞争,是我国资本市场上资源流动和动态组合机制不健全从而不能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的根源。

第二,在约束机制方面,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造而来,由于行政机制的介入与市场机制的缺失,上市公司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转轨”不转制现象。

第三,在激励机制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激励机制不健全的现象。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上市公司中普遍实行经营者的即时薪酬(工资和年度奖金)和长期薪酬(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等)相结合的激励制度。

(3)结构缺陷

我国证券市场的结构缺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股权市场与债权市场存在着场内与场外的双重反向失衡。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之外. 债权市场远远地大于股权市场。而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之内,则是股权市场远远地大于债权市场。

第二,在股票的二级市场方面,我国资本市场的最主要的缺陷是缺乏与不同经济发展层次相适应并且能够反映股票和股份经济本质要求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结构。

第三,在债券市场方面,我国的市场格局也处于一种畸型状态,无论是债券种类还是债券规模,国债和国家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都大大高于企业债券。

(4)功能缺陷

我国价格市场化的基础和环境不具备,资本市场上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还远不具备,这+仅源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在体制、机制和结构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制度缺陷,而且还在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主体秩序、行为秩序和监管秩序都还很不完善。由于资本市场具有明显的“政策市”和行政化的

特点,因而市场的起落往往不是供求关系的真实反映,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机制也因此而被扭曲了。

(5)规则缺陷

不但许多应有的法律和规则不具备,而且己有的一些法律也偏离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成为各种意志磨合的产物和拼盘的结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公司法》和《证券法》都带有比较明显的制度缺陷;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模式化的公司章程导致上市公司不是“自治”而是

,公司的独立的人格从而独立的意志和独立的利益都在这种行政权力的侵蚀下流于形式;“公治”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由于监管规则不健全,管理层对资本市场侧重调控而疏于监管,在市场秩序上存在着诸多的漏洞和比较大的违法“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资本市场中上述5个方面的制度缺陷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同时并存和交互作用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带有如此严重的制度缺陷的资本市场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对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多重钳制,这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在运行中发生重大的功能变形的深层根源。在发展思路上进行全面调整,尽快地从政策调整转入制度创新阶段,这样才能使我国资本市场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