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电视新闻连续报道
【答案】电视新闻的连续报道,是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这类报道中的各个独立报道因素联结紧密,常常互为因果关系。由于它所具有的连续性,使报道内容更能突出事件实质,形成舆论力量,引起广泛关注。连续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保证报道深度的重要形式之一。电视新闻“连续报道”的特点包括:①报道连续、及时,吸引力大; ②报道连续紧凑,报道与分析相间,舆论力量集中,震}h}力强; ③报道的事件因果连续,从多角度综合事因,信息量大,事件本质易于突出。
2. 文字新闻
【答案】文字新闻是指以文字为主体,有时辅以图片资料或播音的新闻。文字新闻有两种形式:①整屏文字与口播新闻联袂播出,这是在新闻节目或栏目中的常见形式。整屏文字辅以同步播音时,听读一体,传播内容更加明了清晰,传播政令等严肃性新闻效果好。②24小时走马播映在其他节目画面下端,既争得了新闻传播时效,又不必打乱节目的正常编排; 可以随时插播重要新闻,显示了电视新闻的时效优势。
3. 现场语言
【答案】现场语言是指新闻现场有实质内容的语言声音(音响)。这类声音包括新闻人物的讲话、发言,与新闻记者的对话,以及记者的现场叙述等内容。现场语言的成功运用,可以形成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参与性(当然是心理参与)。现场语言的运用,限制了画面的时空位置,不仅加强了地位感、真实感,而且可以防止因随意挪动画面而产生的失实现象。现场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度”的把握,控制好时间节奏。
4. “反打,,
【答案】“反打”即反拍角度,是指一种处于前一个镜头拍摄方向的反面或反侧面的影视摄影角度。反侧面拍摄人物的角度常常产生奇妙的感觉,有利于全面介绍现场场景,同时还有助于表现主体对象的多方面和立体形态。
5. 突发新闻
:突发新闻,是指新闻在发生之前无预示迹象,临时突然发生,时间极为紧迫或稍纵即逝的新闻,诸如各种天灾人祸都属此列。有的文论将突发新闻称为动态新闻。国外的电视新闻界对于动态新闻最为不遗余力地进行报道,认为这类新闻是最能发挥记者智慧、展示电视传播实力、扩大
影响的新闻。
【答案】
二、简答题
6. 消息类电视新闻的编辑要点有哪些?
【答案】电视新闻时间限制所带来的画面叙述不完整这一传播特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还有有别于影视剧的组接规律,主要体现在:
(1)不必拘泥于镜头组接的一般规律。电视新闻时间短,画面个数有限,不可过多地考虑“过渡”镜头的使用,单个画面信息含量是否饱和,是传者和受者所关心的。在己有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同一景别的镜头相接、两级镜头相接的现象普遍存在。
(2)强化细节、充实画面的信息含量,给观众更多可看的内容和想象的空问。电视新闻靠细节对人、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和刻画,发挥非语言符号的诸多特点,充实圆面内涵。在编辑时,要有单位时间(长度)中的“细节数量观”,比如限定在一分钟之内一定要有多少个可看画面,通过数量的控制,达到质量的完美。
(3)强化固定镜头意识,少用运动镜头。电视镜头一般分为两类: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固定镜头包括远、中、近、特,运动镜头包括推、拉、摇、移、升、降、甩、跟。电视新闻中镜头的作用在于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向观众传播有关的新闻信息,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生动具体地证实新闻的可信性。因此,镜头语言应该准确到位,简练、清晰,在消息类电视新闻报道中,受传播符号特性、时间长度的限制,就需要多用固定镜头,少用运动镜头。
(4)运用好同期声,力求真实、生动、精确。同期声作为同步记录下的现场声音,有助于直接、客观、准确、生动地反映事件原貌,增加新闻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也能够渲染气氛、点染画面内容,使新闻更具真情实感。因此电视新闻的同期声编辑也非常重要。编辑时应注意:同期声只是一种点缀,不是所有的同期声都是必需的; 同期声应忌冗长与杂乱; 淡化记者的“上镜”意识,删除记者的提问过程,只将被采访者的同期声编入播出稿,可有效压缩单条新闻所占时间,从而有效提高传播质量。
(5)不用资料镜头,保证时空真实。电视新闻是否失实,镜头的“此时此地”时空元素是重要检验标准。电视新闻失实,多表现在时空元素的挪位,摆拍导演是时空挪位失实,过时资料同样是时空挪位失实,_者失实本质无异。
7.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有哪些基本形式?
【答案】在采访活动中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1)召开调查会时的口头采访。这种采访是指根据采访的内容、性质,由记者把所有要采访的对象邀集在一起,召开短小、精干的调查会,一般应选取大约十位不同类型、职业的人参加。
(2)出席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时的口头采访。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各有关部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逐渐成为近年来越来越多采用的一种发布新闻信息的会议形式。
(3)随遇式的口头采访这是记者未经事先安排、准备,随时遇到采访对象进行交谈的口头采访活动。它的优点是既方便、自然、无拘元束,又颇有成效。
(4)个别预约式的口头采访这是记者与采访对象预先约好的一种口头采访方式。从广义讲,开调查会、参加记者招待会也是一种预约。这里指的是个别预约,利用这种采访方式可使记者、通讯员充分解到更细致、深入、生动的材料。
(5)电话式的口头采访。用电话交流方式获取新闻素材,用在由于时空的限制,面对面交谈不可能时,它的一大优势是迅速。恰当利用电话采访体现出记者争时间、抢速度的基本素质。
8. 怎样培养和提高记者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答案】培养和提高记者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十分重要。
(1)记者要善于从中外文学作品中学习语言。
古今中外,先辈们为后人留下了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作为对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真实记载与创造性发挥的文学成果,这些作品具有取之不尽的语言精华。生动的细节描写、严密的情节发展线索、精彩的人物对话以及丰富深刻的哲理,无不通过语言文字的魅力展示出来。各类文学文体、文学语言都早于新闻文体、新闻语言产生,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借鉴文学作品的精华之处,才能丰富新闻工作者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笔头功底。
(2)记者要善于从各阶层老百姓中汲取丰富的语言营养。
如果说从书本、从文学作品及各类名家名篇中学到的终究是间接经验的话,那么,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语言营养便是直接经验了。广大人民群众扎根基层,是现实生活的主人。在漫长历史和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积累了大量生动而鲜活的语言。群众的语言朴实、简练、生动、形象,用群众语言去表现群众的思想、情感、生活和工作,群众会更喜欢看、喜欢听,效果会更好。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学习和运用群众语言艺术。
群众语言同时又是极其丰富的,充满了生活气息,而且简洁明白、表现力强,恰当运用群众语言,会增强口头采访的表现力。我国历史悠久,成语、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打油诗、顺口溜等也是一个巨大的语言宝库,这里面有许多奇思妙想的幽默语言。这无论是对培养记者口头语言表达的丰富性,还是对记者的语言的幽默感,都有极好的借鉴作用。
总之,群众语言是反映群众的实际生活和实际工作、学习情况的,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丰富多彩,有真J 清、有趣味、有深意。既可以丰富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使所写的报道呈现出生活的原汁原味。
当然,学习群众语言不是简单地套用,而是要在思想感情上贴近群众,把群众语言作为取之不尽的宝藏,经常注意收集、琢磨、整理,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群众语言中也有一些粗糙或庸俗的东西,甚至有的还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因而在学习和运用中,要注意精选和提炼。
还必须注意到,人民群众的语言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新闻工作者在学习群众语言时,除了学习有生命力的现成成语外,还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注意学习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和生产中创造的新语言。这样,才能真正汲取人民群众语言的精粹,形成形象、贴切、生动的口头语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