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新生代农民工媒介认同研究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身份认同, 社会融入, 舆论引导

  摘要


,国务院发布第七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基数的庞大及其被制度化的确认,为农民工群体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条件和契机。
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监测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地位确认功能在传播信息、建构社会图式和社会整合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矛盾凸显期”阶段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大众传媒的关注视野之内,成为大众传媒主要的设置议程之一。大众传媒怎样认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如何对这一群体形象进行素描都形塑着公众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认知图式,进而影响到占据农民工群体三分之二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和社会认同。在新的社会语境中,对媒介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进行梳理和反思,同时考察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舆论导向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必要。据笔者掌握的研究现状,从新闻传播学的学理角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相对匮乏。在城市化进程中,媒介认同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作何影响?大众传媒是怎样参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形象的建构?从新闻业界而言,应该如何树立正确地的舆论导向?这些是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媒介视阈研究中亟待解决和思考的问题,也是本文的研究缘起。
本研究主体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通过对《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四家媒体进行样本分析,建构了报道数量、议题框架、消息来源、报道体裁、媒介形象和报道基调六种类目考察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报道现状。
第二部分:对新生代农民工媒介认同现状进行分析。首先梳理了农民工社会身份变迁与媒介认同向度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媒介认同的价值取向。最后,总结了三种认同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形象的公共呈现。分别为:“合法性认同模式下政府关照的受惠者形象”;“拒斥性认同模式下归属感匮乏的问题青年形象”;“计划性认同模式下有梦想敢追求的新青年形象”。
第三部分:对构成三种媒介认同模式的原因进行探讨,认为政治场域、经济场域、文化场域三方面是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认同三种模式的产生动因。并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媒介认同的影响力分析得出:媒介话语在塑造受众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集体记忆中具有张力;媒介报道与政府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政策决议上存有互力;媒介认同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和身份认同具有价值,媒介认同引领着社会认同。
第四部分:对新生代农民工获得更好的社会认同的媒介建构路径予以分析。认为可以通过交互性舆论引导、共鸣性舆论引导以及示范性舆论引导方式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和社会认同的获得。
结语部分从哲学的思辨性对全文做出了总结,从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对大众传媒视阈下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进行归纳,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表达、尊严和希望疾声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