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石河子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资料审核

【答案】资料的审核是资料处理的第一步工作。它是指研究者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主要是问卷)进行初步的审阅,校正错填、误填的答案,剔出乱填、空白和严重缺答的废卷。其目的是使得原始资料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从而为后续资料整理录入与统计分析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资料的审核工作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检查出问卷资料中的问题;

(2)重新向被调查者核实。

2. 调查研究

【答案】调查研究是指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的主要特征包括:

(1)调查要求从某个调查总体中抽取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 这种随机抽取的、有相当规模的样本特征往往是其他研究方式所不具有的。

(2)资料收集需要采用特定的工具,即调查问卷,且有一套系统的、特定的程序要求。

(3)研究所得到的是巨大的量化资料,且必须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完成资料的统计分析,才能得出推论总体的结论。

3. 多段抽样

【答案】多段抽样又称多级抽样或分段抽样,它是按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在社会研究中,当总体的规模特别大,或者总体分布的范围特别广时,研究者一般采取多段抽样的方法来抽取样本。多段抽样的具体做法是:先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大群(组),然后再从这几个大群(组)内抽取几个小群(组),这样一层层抽下来,直至抽到最基本的抽样元素为止。

在运用多段抽样方法时,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要在类别和个体之问保持平衡。或者说,保持合适的比例。在同等条件下减少多段抽样误差的方法是:相对增加开头阶段的样本数,而适当减少最后阶段的样本数。

4. 实证主义方法论

【答案】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研究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

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同时,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典型特征。

5. 前测

【答案】前测是实验研究中在对实验组给予实验刺激之前进行的测量。研究者通过比较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来衡量因变量在被给予实验刺激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反映实验刺激(自变量)对因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测量既可以是一次自填式问卷调查,也可以是一项态度测验。

6. 抽样框

【答案】抽样框,又称抽样范畴,是指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名单。在一次抽样中,抽样框的数目是与抽样单位的层次相对应的。如有三个层次的抽样单位:乡、村、家庭,则

对应的抽样框亦应有三个:全部乡的名单、乡样本中所有村组成的名单、村样本中所有家庭的名单。

7. 李克特量表

【答案】李克特量表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克特于1932年在原有的总加量表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该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或者“赞成、比较赞成、无所谓、比较反对、反对”五类. 分别记为1, 2, 3, 4, 5,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对各道题的回答所得分数的加总,这一总分可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他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

8. 折半信度

【答案】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折半信度。折半信度与复本信度的情况类似,它要求前后两个部分的项目的确是在测量同一个事物或概念。一旦二者所测量的并不是同一个事物或概念,那么,研究者就无法用它来评价测量的信度了。

二、思考与实践

9. 在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杂志上,找两篇实验研究报告,分析它们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同时分析研究者是如何将实验刺激引入实验的。

【答案】(1)教师的期待对学生表现的影响实验

①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为了研究教师的期待对学生表现的影响,在一所小学一至五年级的学生中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先对全体学生进行了语言能力和思维推理能力的测验,以了解学生的基础。然后,他随机地从每个年级的学生中抽出20%的学生作为教师期待的对象。他告诉教师说,这20%的学生有可能比其他学生学得更好(即更有发展潜力)。其实,这20%的的学生与其他80%的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潜力相当。当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八个月的教学之后,研究者又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测验。结果发现,被教师期待的这20%的学生,其成绩全都显著地提高了,教师对他们

的评语也比其他学生好。这一实验表明了教师的期待对学生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和效果。

②实验中,自变量是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因变量是每个年级中抽出的20%学生的学习成绩。 研究者告诉教师这20%的学生能学习得更好,使教师对这20%的学生更加关注并充满期待,这样顺利的将实验刺激引入实验。

(2)模仿学习实验

①学前儿童观看一场电影,在电影中,一个人正在踢打一个充气娃娃。第一组儿童看到那个人因为这种行为受到奖励; 第二组儿童看到那个人受到惩罚; 第三组没有看到任何结果。看完电影后,这些儿童被带到摆有充气娃娃的房间。

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最具攻击性; 第二组儿童攻击性行为最少,但是如果他们被告知,模仿电影中的人踢打充气娃娃可得到奖励,他们就会将攻击性行为表现出来。

②实验中,自变量是儿童受到的榜样,即电影中的行为及其奖惩后果。因变量是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研究者通过给儿童看有攻击行为和奖惩的电影,将实验刺激引入实验。

10.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在实地研究中,哪种观察更为常见?

【答案】(1)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之间的差别。

①参与观察就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它是一种非结构性的观察。参与观察法的研究者通常不是从对研究主题的先验印象和一整套测量工具开始,而是经常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形成他们的概括和方法论,他们依靠的是研究对象对其“文化”的阐释。研究者开始是带着问题到实地去,寻求资料和“理论性的解答”。

②局外观察又称为非参与观察,即观察者处在被观察的群体或现象之外,完全不参与其活动,尽可能地不对群体或环境产生影响。最理想的局外观察是观察者隐蔽起来观察,使被观察者一点也意识不到有研究者在场正在观察他们。

(2)在实地研究中,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都比较常见,分别应用于不同的场景研究。

11.理论的结构要素包括哪些?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1)不管各种理论在具体含义和层次上如何不同,它们都是由一些基本的要素构成的。这些基本要素包括: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

①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其在形式上常常是用字、词或词组来表示。概念由定义构成,研究者正是根据概念的定义来理解和想象该概念所指示的现象的。

②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而那些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取值的概念,则叫做常量。

③命题,是指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命题具有不同的类型。在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题形式是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