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社会研究方法(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社区研究

【答案】社区研究是指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社区进行研究的方法。在社区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采用参与观察、访谈,以及收集当地现有文献等方法来收集资料。而且,研究者通常要在社区中生活一段时间(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参与当地人的社会生活。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做的“江村研究”,就是采用社区研究方式的一个典范。

2. 描述性报告

【答案】描述性报告着重于对所研究现象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这种描述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对研究资料和结果的详细描述,向读者展示某一现象的基本状况、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

从撰写要求来看,描述性报告首先强调内容的广泛和详细,要求尽可能面面俱到。同时,它还十分看重描述的清晰性和全面性,力图给人以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3. 定类测量

【答案】定类测量又称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它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定类测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

定类测量的数学特征主要是等于与不等于(或者属于与不属于)。由于定类测量实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因而必须注意所分的类别既要具有穷尽性,又要具有互斥性,即所分的类别既要相互排斥,互不交叉重叠,又对各种可能的情况包罗无遗。

4. 区间估计

【答案】区间估计的实质就是在一定的可信度(置信度)下,用样本统计值的某个范围(置信区间)来估计总体的参数值。范围的大小反映的是这种估计的精确性问题,而可信度高低反映的则是这种估计的可靠性或把握性问题。区间估计中的可靠性或把握性是指用某个区间去估计总体参数时,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它可以这样来解释:如果从总体中重复抽样100次,有95次所抽样本的统计值的某个区间中都将包含总体的参数值,那么就说这个区间估计的可靠性为95%。

对于同一总体和同一抽样规模来说,所给区间的大小与作出这种估计所具有的把握性呈正比,即所估计的区间越大,则对这一估计成功的把握性也越大; 反之,则把握性越小。

区间的大小所体现的是估计的精确性问题,二者旱反比,即区间越大,精确程度越低; 区间越小,精确程度越高。

从精确性出发,要求所估计的区间越小越好; 但从把握性出发,义要求所估计的区间越大越好。

因此,人们总是需要在这二者之间进行平衡和选择。

在社会统计分析中,常用的置信度分别为90%, 95%和99%,与它们所对应的允许误差(a )则分别为10%, 5%和1%。在计算中,置信度常用1-a 来表示。

5. 实验

【答案】实验是指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的基本目标是决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引入(或操纵)一个变量(即自变量),以观察和分析它对另一个变量(即因变量)所产生的效果。从方法论上看,实验是定量研究的一种特定类型,在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实验研究具有最强大的力量。

实验有着三对基本要素:

(1)自变量与因变量;

(2)劝前测与后测:

(3)实验组与控制组。

6. 折半信度

【答案】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折半信度。折半信度与复本信度的情况类似,它要求前后两个部分的项目的确是在测量同一个事物或概念。一旦二者所测量的并不是同一个事物或概念,那么,研究者就无法用它来评价测量的信度了。

7. 比较分析法

【答案】比较分析法是指研究者从先前己有的理论或从归纳中发展出相关的规律或关系模型的思想,然后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少数规律上,用其他替换的解释与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考察那些不限于某一特定背景(如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群体等)的规律性。

根据具体的比较方式的不同,定性资料分析中的比较分析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①一致性比较法; ②差异性比较法。

8. 自变量

【答案】根据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以及中介变量。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并用x 来表示; 在实验研究中,自变量是实验者主动操纵其变动的变量,即实验刺激; 在调查研究中,自变量多为属性变量。

二、思考与实践

9. 分析上述社会研究课题的来源,并评价它们的课题明确化工作。

【答案】社会研究的问题的主要来源有:①现实社会生活; ②个人特定经历; ③各种文献资料。

在实际选择一项研究问题时,要使一种最初的、粗略的、一般性问题,转变成为焦点集中的、切实可行的研究问题,就必须进行研究问题明确化的工作。

(1)研究问题明确化的含义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是指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2)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

①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对于初学者来说,要使所研究的问题明确化,可以采取先将宽泛的问题转化为狭窄的问题、将一般性问题转化为特定的问题的做法,通过不断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来达到这一目标。

②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对问题进行陈述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a. 问题陈述必须清楚明白,同时,在对研究问题进行界定、陈述和明确化的过程中,最好能运用变量的语言,且采用提问的形式。一个常用且有效的提问形式是:“现象(或变量)A 与现象(或变量)B 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

b. 除了单纯的描述研究外,问题的陈述必须至少包括两个变量。

c. 问题陈述必须是可检验的。可检验的含义是指所研究的问题必须能够产生不止一种回答。(具体例子略)

10.举例说明挑选调查员时应考虑的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

【答案】(1)挑选调查员的一般条件

一般条件是对调查员的一些基本要求,最主要的有四个方面:

①诚实与认真。诚实是指不弄虚作假,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对待调查的结果。认真则是要求不马虎、不敷衍。

②兴趣与能力。调查工作本身并不一定使每位调查员都感到有趣,重要的是调查员要培养自己对调查工作的兴趣,如果不培养一定的兴趣,完全被动消极地去干,效果往往不好。无论是观察能力、辨别能力,还是交往能力,都是一个优秀调查员所不可缺少的。

③勤奋负责。调查工作的艰苦性,要求调查员具有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以及努力完成调查任务的高度责任心。

④谦虚耐心。这是对调查员工作态度的要求。谦虚体现在尊重被访者,耐心则体现为在访问中要耐心听完被访者的回答,即便他说得不恰当。同时也要耐心向被访者解释问题的含义,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来。

(2)挑选调查员的特殊条件

①主要是依据研究的主题、社区的性质、被访对象的特点来考虑的。比如从研究主题来考虑,调查有关政治、经济问题时,应选择男性调查员为主,而在调查婚姻、家庭问题时则选择女性调查员更合适。又如从被访者的特点来考虑,当被访者为青年时,应尽量选择青年调查员; 而当被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