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教材直观? 教材直观有哪几种基本形式? 它们各有何优缺点?

【答案】(1)教材直观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直观即学生对教材所作出的感性的能动反映。直观是领会及构建科学知识结构的起点。它在各种知识学习中都是必需的。

(2)教材直观的基本形式及其优缺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多种不同的教材直观方式。根据直观的对象,可以把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这三种直观形式各有其优缺点,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直观方式或直观方式的组合。

①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不各种实验等都属于实物直观。

a. 优点

实物直观是在接触实际事物时进行的,它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比较一致,因此它在实际生活中定向作用较好,在将来的实践活动中也能很快地发挥作用; 实物直观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因此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b. 缺点

在实际事物中,本质要素与非本质要素经常混杂在一起,而且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往往比较突出、强烈,而本质要素则比较隐蔽、弱小。因此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时间、空间和感官特性的限制,许多事物难以通过实物直观获得清晰的感性知识。

②模像直观

模像直观即在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直觉的能动反映。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像直观。

a. 优点

由于模像直观的对象可以人为制作,因而模像直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 它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突出本质要素。它可以根据

观察需要,通过大小变化、动静结合、虚实互换、色彩对比等方式扩大直观范围。

b. 缺点

由于模像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而非实际事物本身,因此模像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为了使得通过模像直观而获得的知识在学生将来的实践活动中发挥更好的定向作用,一方面应注

意将模像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相比较,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使模像直观与实物直观结合进行。

③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想象而进行的一种直观的能动的反映形式。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文艺作品的阅读、有关情景与人物形象的领会。

a. 优点

它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言语直观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质量; 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象。

b. 缺点

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通常不如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鲜明、完整、稳定。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配合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2. 我国的心智技能形成理论?

【答案】我国心智技能形成理论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包括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阶段。

(1)原型定向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

②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③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④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2)原型操作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使心智活动的所以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

②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 ③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

④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执行。

教学之注意以下几点:

①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不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

3. 简述社会规范依从的内涵、特点及其作用。

【答案】(1)社会规范依从的内涵

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依从现象有从众与服从两种表现或类型。

①从众现象,指主体对十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从众现象的发生主要由于主体缺乏行为依据的必要信息,并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关。一般自信心较强的人,发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较小。缺乏自信心的人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②服从现象,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时,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服从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服从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权威的命令及现实的压力。

(2)社会规范依从的特点

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它是内化的初级阶段,是确立规范遵从态度的开始。依从性水平具有下列特点:

①依从的盲目性:依从行为的典型表现是从众与服从。虽然这两种行为的原因并不相同,但主体的行为依据均有很大的盲目性。在从众场合,主体之所以跟随他人行动,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对这种行为的依据缺乏足够的信J 息,不足以使自己坚持某种与众不同的行为。在服从场合,主体行为的主要依据在于权威的命令及情境的压力。主体以其依从行为作为获取安全需要的工具,并非出自对行为本身必要性的认识与体验。这对规范行为是一种盲从的表现,因而行为依据具有盲目性。由于从众与服从均有盲日性,所以依从行为又称盲从行为或盲从水平的遵从。

②依从的被动性:依从行为被动性的内在原因是行为依据的育目性。由于主体对某种行为的必要性缺乏明确的认识与相应的体验,这就失去了这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总之,行为的被动性是依从行为的外在表现,而行为依据的盲目性是依从行为的内在原因。所以,行为的被动性与行为依据的盲目性是相关的。

③依从的工具性:依从行为是为满足某种需要(如安全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行为。服从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对权威的命令及压力的屈从,以避免违背权威而可能带来的现实危险。因此,屈从本身是一种取得安全的工具和手段; 从众场合的主体虽然没有面临现实的威胁或压力,但由于主体对行为的必要性缺乏充分的可靠信息,如果坚持某种与众相悖的行动,这本身就潜藏着一种危险。从众行为就成为趋安避危以及趋乐避苦的工具。

④依从的情境性:依从行为的外在因素或诱发因素在于一定情境所引起的实在压力(服从)或潜在压力(从众),其内在因素或驱动因素在于维持安全的需要。因此,依从行为具有情境性。依从行为的这种情境性表明,它缺乏稳固性、持久性,具有变异性与短暂性。

(3)社会规范依从的作用

①依从是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依从作为社会规范接受或遵从态度确立中的一个阶段,在整个社会规范接受过程中处十初级接受水平。在这一阶段,由十主体对其行为的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