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社会规范依从的内涵、特点及其作用。

【答案】(1)社会规范依从的内涵

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依从现象有从众与服从两种表现或类型。

①从众现象,指主体对十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从众现象的发生主要由于主体缺乏行为依据的必要信息,并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关。一般自信心较强的人,发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较小。缺乏自信心的人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②服从现象,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时,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服从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服从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权威的命令及现实的压力。

(2)社会规范依从的特点

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它是内化的初级阶段,是确立规范遵从态度的开始。依从性水平具有下列特点:

①依从的盲目性:依从行为的典型表现是从众与服从。虽然这两种行为的原因并不相同,但主体的行为依据均有很大的盲目性。在从众场合,主体之所以跟随他人行动,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对这种行为的依据缺乏足够的信J 息,不足以使自己坚持某种与众不同的行为。在服从场合,主体行为的主要依据在于权威的命令及情境的压力。主体以其依从行为作为获取安全需要的工具,并非出自对行为本身必要性的认识与体验。这对规范行为是一种盲从的表现,因而行为依据具有盲目性。由于从众与服从均有盲日性,所以依从行为又称盲从行为或盲从水平的遵从。

②依从的被动性:依从行为被动性的内在原因是行为依据的育目性。由于主体对某种行为的必要性缺乏明确的认识与相应的体验,这就失去了这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总之,行为的被动性是依从行为的外在表现,而行为依据的盲目性是依从行为的内在原因。所以,行为的被动性与行为依据的盲目性是相关的。

③依从的工具性:依从行为是为满足某种需要(如安全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行为。服从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对权威的命令及压力的屈从,以避免违背权威而可能带来的现实危险。因此,屈从本身是一种取得安全的工具和手段; 从众场合的主体虽然没有面临现实的威胁或压力,但由于主体对行为的必要性缺乏充分的可靠信息,如果坚持某种与众相悖的行动,这本身就潜藏着一种

危险。从众行为就成为趋安避危以及趋乐避苦的工具。

④依从的情境性:依从行为的外在因素或诱发因素在于一定情境所引起的实在压力(服从)或潜在压力(从众),其内在因素或驱动因素在于维持安全的需要。因此,依从行为具有情境性。依从行为的这种情境性表明,它缺乏稳固性、持久性,具有变异性与短暂性。

(3)社会规范依从的作用

①依从是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依从作为社会规范接受或遵从态度确立中的一个阶段,在整个社会规范接受过程中处十初级接受水平。在这一阶段,由十主体对其行为的依据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与体验,仅仅认识与体验到这是维持某种安全需要的手段或工具,遵从态度机制是薄弱而不稳定的,相应的规范行为也是不巩固的。因此,社会规范的依从接受水平尚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一阶段仅仅是接受的开始,而不是接受的终结。如果在规范教育中满足于依从,使主体行为长期停留在依从水平是错误的。

②依从在个体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依从是接受、内化或遵从态度确立的开端,在社会规范学习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此时,虽然主体对其行为的必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与深刻的体验,但通过依从行为,个体获得了社会规范的执行方式,确立起遵从态度结构中的执行成分。并且,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随着依从行为的反复实践,主体将不断从其行为结果的内、外反馈信息中,逐渐获得行为必要性的认识与体验,从而使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向深入发展,逐步确立起新的遵从态度结构。

2. 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在每一阶段应注意哪些主要问题?

【答案】操作技能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处于不同的技能学习阶段的个体,其操作表现的特征是不同的。针对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并从教学实际出发,操作技能的学习可以分为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与操作的熟练这四个阶段。

(1)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过程

①操作的定向

操作的定向是指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虽然操作技能表现为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在形成之初,学习者首先要掌握与动作有关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有了这种定向映象,学习者在以后实际操作时就可以受到该映象的调节,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②操作的模仿

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象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模仿是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定向映象的模仿是机械的模仿。有效的操作技能的形成的模仿需要以认知为基础。

操作技能最终表现为一系列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即只有实际地做出合法则的活动时,才能算是掌握了操作技能。通过模仿,把知转变为行,将头脑中各种认识与实际的肌肉动作联系起来。

③操作的整合

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学习者在模仿阶段只是初步再现出定向阶段所提供的动作方式,但大部分的复杂的操作技能,不仅要准确地做出每一个操作动作,而且还应掌握各动作间的动态联系,而这种动态联系在模仿阶段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整合,各动作成分之间才能协调联系,动作结构才逐步趋于合理,动作的初步概括化才得以实现。

④操作的熟练

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一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操作的熟练的内在机制是在大脑皮层中建立了动力定型,即大脑皮层的概括的、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

(2)每一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①操作定向阶段

a. 操作定向是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1个重要的环节,是操作活动的自我调控机制。即准确而清晰的定向映象可以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实际的操作活动,去做这样或那样的动作,注意或利用有关的信息。缺乏定向映象或受到错误的定向映象调控的操作活动经常是盲目尝试,效率低下,难以形成合乎要求的操作活动方式。

b. 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形成有关操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即有哪些要素构成某一操作活动,各动作要素间的关系、顺序如何; 对活动方式的认识,即操作的轨迹、方向、幅度、力量、速度、频率、动作衔接等。

c. 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有关信息。该方面的定向映象包括对各种有关和无关的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如有哪些反馈信息可以利用,哪些刺激容易引起分心等。学习者了解这些信息,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心理表征,即起到定向作用的心理映象。

②操作的模仿

模仿是形成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这表现在两方面:模仿可以检验已形成的动作定向映象,使之更完善、巩固、充实,有助于定向映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可以加强个体的动觉感受。动觉是一种反映身体各部分运动和姿势的内部感觉,它在操作技能形成中调节、控制动作的进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控制机制。通过模仿,个体可以获得初步的动觉体验,有利于准确的动觉体验的产生。

③操作的整合

在整合阶段,个体对动作的有效控制也逐步增强。因此,整合是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是从模仿到熟练的一个过渡阶段,也为熟练的活动方式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在有些情况下,还可以根据要求将部分动作进行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动作结构。

④操作的熟练

操作的熟练是操作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是由于操作活动方式的概括化、系统化而实现的,操作的熟练是操作技能形成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由操作技能转化为能力的关键环节,各种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