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隐性课程视野下的数学教学研究

关键词:隐性课程 素质教育 数学教学 数学新课程

  摘要


摘要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新课程顺应时代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社会公民。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意味着内容的更新、完善与平衡,更为重要的是意味着理想的“学校文化”的创造,而充分挖掘学校文化这一类的隐性课程是课堂教学改革最深层次的改革,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正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题。
杜威的“同时学习”、克伯屈的“伴随学习”、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心理学等,都为隐性课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隐性课程是广义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显性课程规划以外,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和非学术的)。隐性课程是对显性课程的有效补充,两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新课程的特点使得隐性课程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成为一种必然。
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隐性课程性因素,如教学方法、课程心里的调控、师生关系、教学情感艺术等都隐含着隐性课程的因素。要有效地实施数学隐性课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整体性原则、序列性原则、潜隐性原则、重复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注重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的统一和达成。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数学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和数学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作风,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确立素质教育目标,并以之为导向,开发隐性课程。
教学实践、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学习状况等都说明,实施数学隐性课程,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有助于全方位地优化数学教学。隐性课程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隐性课程  素质教育  数学教学  数学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