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856中国历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灵渠

【答案】灵渠是指秦朝在岭南地区开凿的水利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秦在征伐南越时,为了转运粮铜,命监御史禄率士兵在今广西兴安县凿渠引湘水进漓江,该渠长达33公里,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我国南方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永嘉之乱

【答案】永嘉之乱是永嘉五年(311),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自东汉以来,原来分布在北方和西北方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逐渐内迁。八王之乱加剧了内迁各族的民族矛盾,到了永嘉时期(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各族人民纷纷进行反晋斗争。胡人遂乘时入侵。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永嘉二年,刘渊正式称帝,四年刘渊死,子刘聪继位。次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耀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旋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313年,刘耀再次破兵洛阳,晋憋帝出降,西晋灭亡。

3. 六艺

【答案】六艺是指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由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组成。周代很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从幼童开始,便学习这些技能。六艺教学也是根据学生年龄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进行。其中书、数是初级课程,称为“小艺”,主要接受基础文化知识教育; 礼、乐、射、御是高级课程,称为“大艺”是为培养统治人才和军事人才的教育目的服务的。

4. 甘露之变

【答案】甘露之变是唐朝南衙北司之争的代表性事件。太和九年(835年),唐文宗任用李训为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准各内外合势消灭宦官集团。开始时斗争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李训急于建功,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11月授意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左金吾卫大厅后的石榴树上降有甘露,以引诱宦官,围而杀之。但被宦官仇士良现场看破,李训、郑注、韩约等均

被杀,文宗被监视,朝廷大权全归北司,史称“甘露之变”。

5. 黄老思想

【答案】黄老思想是指秦汉之际兴起的道家思想,即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汉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刘邦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采纳陆贾的建议,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政治。因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者假托黄帝之命撰写了《黄帝四经》等著作,故黄帝在一段时期内也被当做道家的代表人物。黄老之学适应了汉初希望安宁、清静的普遍社会心理。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6. 郭守敬

【答案】郭守敬字若思,是元代科学家、数学家和水利学家。擅长水利和天文历算,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1276年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了纪念他,邢台市将一条主要的街道命名为“郭守敬大街”。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7. 中朝

【答案】中朝又称内朝是指汉武帝设立的中央决策机构。其目的是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具体措施是汉武帝从亲信侍从近臣、贤良文学中选拔一批人才,授予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头衔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逐渐形成中朝。其在宫内办公,以尚书令为首。而外朝由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在宫外办公,成为执行机关。中朝的实行使中央官制制度化,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8. 均输法

【答案】均输法是汉武帝推行的一种官营商业政策。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武帝以孔仅为大农令、桑弘羊为大农垂,开始在全国推行这项政策,在各郡国设均输官,令郡国将应缴纳的贡品,连同运输费用折价交给当地的均输官,由均输官在价低的地方采购,将其中一部分运往京师作为官需或交平准出售,其余的转运到价贵的地方出卖,有时还在价贵的地方将出卖贡品所得款项,用以采购当地价廉的土特产,易地辗转贩运贸易。运输所用的人工,名义上由国家支付工资,实际上是征发的民夫,成为农民的一种徭役。

9. 氏族公社

【答案】氏族公社是指原始社会后期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氏族公社的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其只要特点是: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份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

是: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份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父系氏族制的产生是和农业及饲养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10.司马迁

【答案】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为“二十六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简答题

11.简述清朝的闭关政策。

【答案】(1)在明代,由于“倭患”的缘故,明朝曾经长期实行海禁。但在消灭东南“倭寇”后,开放海禁。清政府在和西方各国交往中基本上采取了闭关政策,所谓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的严格限制上。

(2)顺治时,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在郑成功、张煌言等领导下进行了抗清的斗争。为了防范汉族人民的反抗,清朝政府施行海禁,严禁人民下海。清前期自统一台湾后逐渐放宽海禁,清朝开关以后,对外贸易悉照明朝旧制。闽粤各关皆设正副监督各一人,相当于以前的市舶使,来船经监督盘验许可后,才能进行贸易。

(3)针对西方殖民势力的非分之举,在开展外贸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严格限制措施。除限定

在广州一地通商外,还对进出口货物加以限制。军火、大米、绸缎、书籍等也都在禁止出口之列。

(4)实行行商制度。与此相应,对中国出海贸易的商船也有诸多限制。

(5)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受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结构的限制。害怕引发沿海人民反清斗争也是实行闭关政策的一个因素。此外实行闭关政策确实延缓了西方殖民势力侵占中国的进程,但也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视野的发展,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闭关政策还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学习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道路。最终,闭关政策使清朝脱离了世界潮流,导致闭关自守,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差距越拉越大。

12.简述周初“封邦建国”的大体情况及其历史作用。

【答案】(1)周初“封邦建国”的大体情况:

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分封宗亲、姻亲和功臣到指定的地点建立起西周的属国,统治当地的部落人民,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国”,这就是所谓的周初大分封。

①分封的主要对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 周室子弟和宗亲,这是受封者的主体部分。如封周公于鲁,封召公于燕等都属于这一类。 b. 古代圣王后裔。如封神农后裔于焦,封黄帝之后于祝,封尧后裔于蓟,舜后裔于陈,禹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