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海上之盟
【答案】海上之盟是指宋金联合攻辽的盟约。重和元年(1118年),宋派马政自登州(今山东蓬莱)渡海,以买马为名探金朝虚实,后宋金使者屡次联络并密议联军灭辽;宣和二年(1120年)又派赵良嗣(即马植)等为使,赴金定约:北宋允许在灭辽后将原输纳给辽的岁币全部转献于金,金承认燕云诸州归宋;金攻取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宋攻取燕京。海上之盟签订后,金宋合力灭辽,但辽灭亡后,宋朝失去了辽国这一屏障,使金宋边境直接接壤,为靖康之变埋下伏笔,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2. 践土之盟
【答案】践土之盟是指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城澄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营等国,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周天子希望晋文公能恭敬地服从命令,以安抚四方诸侯,并惩治不忠于王室的邪恶之人。对于周天子的恩宠,晋文公三次之朝觐周襄王表示尊敬。这次会盟,换得了周王室对他的支持,他的霸主地位由此而得己确立与巩固。
3. 玄奘
【答案】玄奘俗名陈林,是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贞观三年其为到天竺求经,从长安出发,途经今新疆、中亚,访问了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并在佛教学术中心那烂陀寺等地研习佛学。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带回梵文佛经六百多部。此后便一直在长安慈恩寺专心译经。次年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该著作主要记述了其西行取经所见所闻的138个国家的历史沿革、山川特产、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历史传说,成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和印度历史、地理及中西交通的宝贵资料。
4. 安史之乱
【答案】安史之乱是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一场政治叛乱,又称天宝之乱。755年12月16日爆发,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一个月,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最终由三代皇帝平定,因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所致。它是地方割据势力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但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
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5. 《甘石星经》
【答案】《甘石星经》是战国时期甘德、石申在长期观侧天象的基础上所著,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德著有《天文星占》8卷,石申著有《天文》8卷,约至西汉后两书皆被尊称为《星经》,后人合称其为《甘石星经》。这部著作约在6世纪后佚失,散见于《史记》、《汉书》、《晋书》、《隋书》等史书中。
6. 苏绰
【答案】苏绰是西魏大臣,深得宇文泰信任,拜为大行台左丞,参与机密,助宇文泰改革制
,度。曾创制计账、户籍等法,精简冗员,设置屯田、乡官,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大统十一年(545)
授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苏绰为改革制度所草拟的《六条诏书》,最为后世称道。宇文泰立于座右,令百官习诵,规定不通计账及六条者,不得为官。后又草成《大浩》,痛斥六
朝以来的浮华文风,作为范文,西魏作文皆仿其体。晚年,奉命据《周礼》改定官制,未成而卒。
7. 八股文
【答案】八股文是指明清科举考试所规定的一种应试的文体,又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其源于宋,明清则形成完整的形式和成为定制。它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八股文要求只述经义、只用朱熹《四书集注》,不许做超出这个范围的发挥。
8. “改土归流”
【答案】“改土归流”是指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雍正四年(1726),云贵总督鄂尔泰数次上书,全面阐述改土归流的必要,奏请立即推行。雍正帝命其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同时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9. 军事民主制
【答案】军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因掠夺财富而彼此发生战争。由十战争的需要,在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中,都要设置军事领袖,如传说中黄河上游和中游的黄帝和炎帝部落、黄河下游的东夷部落和长江流域的苗蛮部落等纷纷设置氏族大会、氏族议事会为领导机构,来决定大事,组织指挥战争。这种制度被称为“军事民主制”。这是一种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制度。
10.批红
【答案】批红又称“批朱”,是指明清时期题本上批写的皇帝谕旨。题本经内阁票拟后呈皇帝御览,皇帝酌定票拟作为自己的批示,用红笔批写在题本封面上,即作为皇帝谕旨下达。其实际上即指皇帝对奏章的批答,是国家最高权力行使的一种形式。但是,明代皇帝多疏于政务,批红权力落入宦官之手,宦官借此擅权干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清代,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
二、论述题
11.试论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变迁及其历史作用。
【答案】(1)科举制度是设科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其始创于隋,形成于唐,延续至清末,历时1300多年。
①魏晋南北朝时,官吏选拔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成为巩固士族门阀势力的工具。 ②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武下令停止州郡中正官品评人物的权力。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令五品以上的京官及总管、刺史以才、德两科为中央选拔人才。到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
③唐循隋制,继续实行科举取士。科举大体分两类。一类为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道举、童子等八科,其中以明经和进士最为重要。明经考试以经帖为主,进士考试以诗赋为主。常科每年定期举行,先是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为礼部侍郎。常科的考生有两方面的来源,一是生徒,一是乡贡。由中央和地方学校将经考试合格的学生送尚书省参加考试,这些考生就叫做生徒。不在学校学习而自学有成就者,可向州、县提出书面申请,经考试合格,由州送尚书省参加考试。这些考生随各州进贡物品解送,所以称为乡贡。另一类是制科,由天子主持,科目多临时设置,根据需要临时下令举行,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等。制举不常举行,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武则天时,还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
④宋代科举办法,大体沿唐代,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宋代科举考试的程序更加严格,取士名额大大増加,登第士人的待遇也大为提高。973年,增设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宋太宗时,又创殿前唱名赐及第的制度;为防止考官徇私和考生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封弥、誊录法,并严查夹带、代笔、举烛等行为;科举登第的进士,也不必像唐代那样守选,而是可以直接授予官职,在以后的升迁中也比恩荫等为官的人快。
⑤蒙元时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元推行民族压迫政策,选拔人才主要不由科举,举办科举次数极少;
进士分配名额极不公平,蒙古、色目、汉人的人口数相差悬殊,名额却一样;考试科目,蒙古、色目人都比汉人、南人要少而简单。科举制在蒙元时期,基本没有发挥重要作用。
⑥明清时期科举制僵化并逐渐走向反面。明朝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参加科举者必须是各级学校的生员。每逢子、午、卯、酉的八月,在省会举行乡试,及格者称举入;乡试第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