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801专业课之西方音乐史简编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福雷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作曲家。创作以抒情小曲见长,写作有大量艺术歌曲和钢琴曲,大型作品较著名的有《安魂曲》、戏剧配乐《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等。25. 循环形式答:弗朗克在《d 小调交响曲》各乐章中反复使用的三个相互联系的动机:疑问动机一渴望动机一信念动机,以循环形式贯穿使用,以统一交响曲各乐章。

2. 迪费

【答案】15世纪勃良地乐派的代表作曲家,现存200多首作品,涉及弥撒曲、经文歌和尚松等体裁。弥撒曲《武装的人》开创了以世俗旋律作为弥撒曲定旋律的先河; 经文歌多为等节奏经文歌,尚松多为爱情题材。迪费的音乐风格融合了“新艺术”的成就,启示了佛兰德乐派的创作。

3. 斯特拉文斯基

【答案】美籍俄罗斯作曲家和钢琴家。其创作体裁广泛,艺术风格涉足20世纪的重要流派。早期创作了具俄罗斯民族风格的芭蕾舞剧《火鸟》《春之祭》,1920年至1951年间以芭蕾舞剧《普尔契内拉》《管乐八重奏》和歌剧《浪子的历程》等作品成为“新古典主义”的旗帜人物,晚期转向十二音音乐创作,代表作为舞剧《阿贡》。斯特拉文斯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

4. 潘德列茨基

【答案】波兰作曲家,1959年因获青年作曲比赛一等奖而出名,成为二战之后波兰最重要的先锋派作曲家。对音色运用有丰富的想象力,最早尝试在音乐中加入锯木声、打字机声、尖叫声等非乐音,《广岛受难者的挽歌》以出色使用音块手法而著称,其他代表作还有《路加受难曲》、《晨祷》等。

5. 音乐会序曲

【答案】始于19世纪的一种管弦音乐形式,类似歌剧或戏剧的序曲,但专供音乐会演出。贝多芬的一系列戏剧配乐的序曲体现了戏剧性和交响性,对于音乐会序曲的创立有重要影响。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的音乐会序曲,19世纪典型的音乐会序曲还有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斯群岛》、勃拉姆斯的《悲剧序曲》、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6. 拉莫

,【答案】巴洛克时期法国作曲家、羽管键琴家和音乐理论家。1722年出版《和声基本原理》

,50岁以《伊波利特与阿里西埃》为现代和声理论奠定基础; 1741年出版《羽管键琴音乐会曲集》

开始其歌剧事业,成为继吕利之后最重要的法国歌剧作曲家,主要的舞台作品还有歌剧一芭蕾《华丽的印度》。

7. 《舍赫拉查德》

【答案】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创作的交响组曲。根据阿拉伯民间文学《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创作,但组曲的四个乐章仅描绘了其中四个场景,且乐章问故事没有关联。全曲有两个贯穿始终的主题,一是象征残暴的苏丹王的主题,一是象征美丽的舍赫拉查德的主题。作品以富于异国情调的色彩性和绚丽超群的配器法著称。

8. 肖邦

【答案】浪漫主义波兰钢琴家和作曲家。创作几乎全部集中在钢琴音乐领域,作有玛祖卡、波罗乃兹、夜曲、前奏曲、练习曲、谐谑曲、叙事曲、奏鸣曲、协奏曲等共约200多首,不仅深化音乐内涵,革新体裁特征,而且对开拓推进浪漫主义钢琴音乐语汇贡献巨大。

9. 《培尔·金特》

【答案】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为易卜生五幕诗剧而作的戏剧配乐,诗剧来自挪威传说,讲述了浪荡子培尔·金特一生的冒险经历,格里格的戏剧配乐有26个片段,后从中选取8段,组成两套组曲,集中了戏剧配乐中的精华,其中的“晨景”、“阿妮特拉之舞”、“在山妖宫殿中”和“索尔维格之歌”流传广泛。

10.《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答案】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创作的交响曲,受帕格尼尼之托写作,作品描写了贵族青年哈罗尔德游历的经历与感受,融人了作曲家本人漫游阿布鲁奇山的回忆。全曲四个乐章,由中提琴独奏的反复主题代表哈罗德尔的“固定乐思”。

11.赋格

【答案】在一个主题上形成的多声部模仿对位体裁。其结构因素包括:主题、答题、对题、间插段、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主题是赋格中最早进入的声部,对主题的模仿进入称为答题,每次伴随主题或答题出现并与之形成对位的声部称为对题,赋格就是由主题的多次进入及其对位声部构成,变化主题的手法有增值、减值、倒影、逆行、密接和应等,并有相应的调性和声布局。赋格起源于巧世纪末复调声乐曲中的旋律模仿进入. 作为独立的器乐体裁成型于17世纪,是复调音乐成熟的产物,在巴赫和亨德尔等作曲家的创作中获得完美的发展。

12.格林卡

,俄罗斯作曲家,是俄罗斯音乐的奠基人,被称为【答案】格林卡(M.Glinka ,1804~1857)

“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有句名言:“创作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编一下而己。”

这代表了格林卡的创作思想,他的创作植根于俄罗斯民间音乐,旨在表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对俄罗斯后来的很多著名作曲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品有歌剧《伊凡. 苏萨宁》、管弦乐《卡玛琳斯卡亚幻想曲》等。

二、简答题

13.简述布列兹及其艺术成就。

(1)人物简介

布列兹(Pierre Boulez, 1925~),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是整体序列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2)代表作品:

《无主的锤子》(为人声及室内乐重奏而作),《重重皱褶—马拉美肖像》(女高音和乐队),为两架钢琴作的《结构I 》《结构II 》,六首弦乐四重奏等。

(3)艺术成就

①他对20世纪的序列音乐做出了重大贡献。创作以韦伯恩后期风格为基础,吸收了梅西昂、德彪西音乐中的节奏和音色、斯特拉文斯基和勋伯格早期作品中的表现主义特征,结合周密的数理构思和自由、奔放的感情表达,形成自身独特的创作风格,这种风格正是他的成就之一。

②他最著名的作品《无主的锤子》是一首为女低音和六件乐器而作的整体序列音乐作品,也是序列音乐的经典之作。音乐动静结合,音响奇特,旋律线条突兀,节奏零散,织体层次感较强,既具有韦伯恩后期的风格特征,又带有些许东方音乐的特点。

【答案】

14.简述弥撒曲的发展。

【答案】(1)最早的弥撒曲是天主教的圣餐仪式曲,8世纪时罗马天主教把弥撒曲定为礼拜、祭祀时使用的一种基本音乐形式。11~13世纪,教会音乐家开始在专用的弥撒圣咏(定旋律)上写复调弥撒曲,代表人物是马肖。

(2)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大约1450年左右,复调的常规弥撒曲成为欧洲最大、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从杜费到若斯坎,我们看到了弥撒曲的一些变化,出现了最常用的两种作曲技法,一是“定旋律”(cantus firmus)方式,二是“模仿”(parody )方式。

①定旋律弥撒曲:它的定旋律几乎都来自素歌,这是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弥撒曲作品的典型手法,其中最有名的一条弥撒定旋律是杜费的“武士歌”(L'Homme Arme)一曲,当时几乎所有的音乐家都曾用此曲作为弥撒曲的定旋律。

②模仿的弥撒曲:这种方式是在若斯坎手中兴起的,16世纪中叶左右,音乐家们不再只用定旋律来处理音乐,而是更大规模地使用“借用”方式,即模仿手法。模仿手法千变万化,有的是在原先声部的对位线条上加入另一个模仿的声部,而使原有的主题更鲜明; 有的则扩大原有的乐曲结构,重新组织、整合其中的音乐素材。后来,这种模仿复调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定旋律技法,成为16世纪弥撒曲创作的主体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