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郑州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

【答案】社会助长指人的活动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者在场旁观,从而使活动效率得到提高的现象。其内容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共同活动效应,另一种是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观众效应。其产生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唤起行为内驱力,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社会助长作用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数量上的增加,还可以提高有些工作中的行为质量。但是随着任务难度的増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甚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群体背景究竟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和个体对任务的熟悉程度。

二、简答题

2. 拉坦内的干预模式和摩根、帕克的“助人的代价一报偿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它们你有何评价?

【答案】(1)干预模式

拉坦内和达利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作用力理论”,并提出旁观者决定是否助人的决策过程。个人决定在紧急情况下是否干预,需要经历五个认知阶段(如图):

①注意(notice ):旁观者个人必须“注意”到发生的事件;

②解释(interpret ):个人将事件“解释”为紧急事件,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

③决定(decide ):个人考虑要不要帮助困难中的他人,决定这是不是自己的责任,自己是否要采取行动;

④选择(choose ):选择助人的形式和具体做法;

⑤履行(implement ):将这种帮助付诸行动。

图 拉坦内和达利的干预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有许多社会因素影响旁观者的决策。如果在某一个决策点

上旁观者做出否定的回答,那么这个过程便中断,个人也就不会做出帮助行为。

“助人的代价一报偿模式”(cost —reward model of helping)认为,帮助别人时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报偿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决定是否做出助人行为时所主要考虑的。当助人得到的报偿超过付出的代价时,助人行为最容易发生。

代价包括所有助人行为带来的负面的结果,如钱财、时间和精力的损失和可能带来的麻烦或危险;报偿包括物质的报偿、社会强化、同情、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提高等。

由于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在一个特定情境下每个人权衡的结果不同,是否做出助人行为的决策也会不同。随着助人代价的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降低;随着助人报偿的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提高。

3. 合作学习的目的和基本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优点和局限性?

【答案】(1)合作学习的目的:促使学生为个人和集体的成功而一起学习。

(2)合作学习的关键特征:

①小组成员是异质的。

②小组的学习任务通常是掌握性的或项目性的。在合作学习中小组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一般有两种: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掌握先前教师讲授过的材料或要求小组完成一个项目。

③行为规则是“集体为个人,个人为集体”——成员间相互帮助。每个人都要有责任感,承担个人与小组的义务和责任,并互相支持、鼓励与合作。

④奖励制度是使成员平等分享小组所获得的奖励。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所获得的分数不是基于个人努力的分数,而是基于小组的整体成绩。

(3)合作学习的优势

①对学业成绩和课堂态度的影响

绝大多数研究报告,高成绩者在合作学习的受益和低成绩者或中等成绩者的受益一样多。在“互教”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在像问题解决和学业活动等复杂的情境中,合作比竞争可以产生更好的成绩。在拼板实验中,学生对学校的态度有积极的变化。

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合作学习使小组成员互相之间更多地接受、关心和更加信任。合作学习有利于发展不同群体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有利于消除种族隔阂。合作班的学生比控制班的学生更持续地认为非本种族的学生是自己重要的朋友。对班级内和班级外的跨种族相互作用都有积极影响。

③对“主流”和“整合”的影响

将身体上或心理上残缺的儿童和正常发育的儿童放在一个正规课堂里学习,这在北美称为“主流”,在欧洲称为“整合”。

在一项STAD 研究中,企图将那些在成绩上比他们同龄人落后两个年级甚至更多的残障儿童整合到社会结构中来。结果显示,STAD 的使用显著地减少了正规进度学生对他们的拒绝程度,而且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尊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主流”残障学生和他们的正常学习进度同伴之间的差距显著缩小。

④对角色采择的影响

为了和其他人合作,一个人必须有能力在一个共同的情境中同时采取自己的视角和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因此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这种角色采择能力。在拼板研究中,学生的推理思考的角色采择(考虑他人的逻辑视角)和情感思考的角色采择(考虑他人的情绪视角)在合作后都有所提高。

⑤对自尊的影响

合作环境改变了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失败做自我一挫败的归因,并且避免形成消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有利于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合作班级中的学生比传统班级中的学生对自己有更积极的情感。

(4)合作学习的局限

①为了使合作学习成功,小组成员必须做到不仅仅分享答案,更重要的是要说明他们是怎样得出这个答案的,为什么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②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对小组负责。这个“个人为集体”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与适应的。

③合作学习要具有良好的状态,小组成员必须一直坚持在任务上。

④在所有的小组里,每个人都必须与其他人融洽相处。

4. 婚姻幸福的主要条件是什么?根据这些条件,应该如何发展婚姻关系?

【答案】(1)身体条件

夫妻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是获得婚姻生活幸福感的必要条件。身体不只关系到自己的感受和行动,也影响到配偶的感受和行动,态度和对待行为。

(2)能力条件

①认知方面。智力、知识和技能对于解决婚后生活中的问题是必需的,同时,正确认识和把握对方也需要较高水平的认知能力。 ②情绪和情感方面。伯吉斯和沃林(

绪上的依赖

关系,即相互共鸣的理解以及相互鼓励、心心相印是必要的。稳定的情绪和婚姻幸福感成正比。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正确应对对方的情绪,是夫妻生活的必要前提。

③决策和意志方面。现实中,结婚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主见,容易受亲朋好友的影响。决策能力强、具有果断素质的夫妻,容易获得美满生活。

(3)期望条件

①一方的行为与配偶对前者期望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后者的幸福感。实际表现与角色期望的差距越大,婚姻满意度越低。

②每个人的行为都出于自我期望。如果其行为吻合于配偶期望,那么这是因为夫妻的自我期望与对他期望之间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或者彼此认同对于婚后幸福至关重要。

③自我期望和对对方期望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同样社会环境下成长的夫妻,容易在期

)指出,夫妻之间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