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体育学院文学综合(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理学? 为什么到宋代会发展出理学?

【答案】(1)理学

理学实际是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说,因其竭力宣扬儒家的“大道”而又称为“道学”。

(2)宋代发展出理学的原因

①儒学内在的变化,即经魏晋隋唐儒家学者己摒弃了汉儒琐碎章句之学,转向探求儒学的“原道”和“原性”,如唐代韩愈、李翱所主张的那样。

②佛教思想的流行,特别是禅宗所宣扬的心性说,给儒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宋初便有胡瑗讲“砥砺气节”,孙复讲“经世济人”,他们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实开“理学”先河。

2. 为什么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

【答案】之所以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原因在于:

(1)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发展、壮大的,即文化的发展,需要多元因子的相互碰撞和借鉴,需要借助他种文化的积极成分,以培植文化发展的新基因。

(2)单因子的文化发展,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了无生气和自我消亡的文化。中国文化从发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种多元融合与交汇的态势; 发展到今天,更是多元融合与交汇的结果,直到现在也还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因此,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就是与他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扬清弃浊,取长补短,以达到发展进程中的良性状态。

3. 什么叫“青铜时代”?

【答案】青铜,是一种红铜与锡、铅、镍、磷等化学元素的合金。由于它熔点低、硬度高、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可以铸造出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种器物。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现了这种材料,用它制造生产和生活工具并替代了石器,从而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显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历史学家把这一阶段称作“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普遍现象,中国也不例外。中国青铜器约略可以分为形成期、兴盛期和衰落期。

4. 中国传统风俗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特点是:

(1)积久性

即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大多具有古老的历史源渊,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我国的历史非常悠

久。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各种习俗积聚人们的感情、信念、愿望和追求,以其缓慢变化的方式,反映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物质生活水平。比如祭祖这一风俗,产生于4000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它所体现的感情是后人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认为先祖生育了后代,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他们有生育功能。因此,祭祖风俗实发端于生殖崇拜。

(2)多元性

即风俗习惯的多民族性、多区域性和多系统性。由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而形成的风俗习惯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婚姻、祭祀方式和衣、食、住、行方式。同一民族居于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各有自己不同的习, 。西南地区的彝族、傈僳族、拉枯族、纳西族等都过“火把节”,但他们关于火把节的来历、举行火把节的方式并不相同。这说明,他们对火与光的理解存在着民族差异。彝族认为火可以除害(蝗虫),白族认为火可以除霸(奴隶主和国主),纳西族认为火可以救己,拉枯族则认为火可以驱恶。

(3)相融性

即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特性。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汉民族的文化比较发达,因此它的影响力和融化力都比较大。大凡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都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在丧葬问题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力。汉族崇尚土葬、厚葬,特别是对于帝王公卿,在秦汉时代己形成一定的陵寝制度。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丧葬问题上都受过汉族的影响,如藏族崇尚天葬,但吐蕃时期的藏王都是建墓立碑的; 宋代的西夏王和辽代诸王也建有陵园和陵墓。金人入主中原以后,帝王建陵方式完全学习汉人,在今北京的房山区建有规模宏大的金陵。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李约瑟称中国为“发明的国度”?

【答案】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的确,从秦汉到宋元的千余年间,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是中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 为什么说中国是诗的国度?

【答案】中国是诗的国度,是因为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突出的地位。隋唐以后,它还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而这种诗歌考试又促进了诗歌的创作于繁荣。中国的诗歌贯穿了整个文学发展的历程,伟大的诗人不断涌现。中国文学的发展史可以说是诗歌的发展史,主要表现在:

(1)《楚辞》、《诗经》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

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代表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共305篇。它的内容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光辉起点。

②“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它在形式上突破了《诗经》的四言体,以其自由舒展的语句,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表现力,瑰丽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大大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创作手法。

(2)汉魏六朝乐府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

乐府诗比《诗经》更具现实主义精神,有更强的叙事性。在汉乐府民歌的直接影响下,至东汉末年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3)魏晋之际,五言诗有f 进一步发展

杰出诗人有阮籍、嵇康、左思、陶渊明等。陶渊明以率真自然的笔调描绘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感受,语言自然平淡,不事雕琢,诗旨宏阔深远,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奠基者。

(4)南北朝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重大转变时期

其标志就是“音律”的出现,代表人物是沈约、谢朓等。中国诗歌开始从比较自由的形式向追求格律的力一向发展,对唐代以后的诗歌以及宋词、元曲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5)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了高度繁荣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