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互动治疗

【答案】互动模式又称互惠模式,这个模式的主张者是施瓦茨,他认为在助人的过程中应该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

(1)互动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理论和场域理论,互动和沟通理论也对此模式有影响。它主要关注子系统(小组成员)和整体系统(小组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而不是小组成员个人本身,同时它也关注小组成员彼此的沟通和互动。

(2)该模式的目标是使小组成员在社会归属和互相依存中得到满足,要在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和有关的社会系统之间,达到互助和开放。小组的焦点既在个人,也在环境。通过这样的互相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功能都将得到增强。小组工作的目标可能是预防性的、补充性的和复原性的。小组通过成员的交谈和讨论来决定它的具体目标。

2. 结果评估

【答案】结果评估是对机构运行或服务结果的评估。结果评估关心的是机构所提供的服务的实际效果,这种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关系以及达成这种效果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社会服务的效果常包括服务的受益人数、受益人结构及影响深度等。

3. 方案评估

【答案】方案评估是指对机构服务方案的评估,这类评估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指出某一服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可行、技术是否适当、方案的实施是否有较大把握以及该方案是否属较优方案等。

4. 过程模式

【答案】过程模式,也称发展模式,1965年最先在波上顿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提出,之后不断发展完善。这种模式的核心是认为小组的发展有可以被清楚表明的阶段,强调时间、过程和发展阶段,以及小组成员与发展的关系。

5. 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

【答案】根据福利提供者的区别,还可以将社会福利区分为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

(1)公共福利主要是指由国家提供的、用于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的资源和相关社会服务,其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与社会整合。在某种程度上,公共福利又可以被称为国家福利,在这里国家是生产并分配不畜利的主要行动者。

(2)私人福利主要是指由市场与家庭提供的用来解决公民个人需要、改进个人物质与精神状况的物质资源与相关的社会服务。

二、简答题

6. 简述HPU 观念包括的基本假设。

【答案】在基斯一鲁卡斯那里,人道主义是和实证主义、乌托邦结合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所谓“人道主义一实证主义一乌托邦”(humanist-positivist-utopian )信仰体系,简称HPU 观点. 它包括以下基本假设:

(1)社会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人的物质和情感需要。

(2)如果人的需要被满足,按照HPU 体系所使用的词汇,那么人就会获得善良、成熟、正义或生产的状态,通过它们,人和其社会的大部分问题都将被解决。

(3)一般说来阻碍人获得这种状态的是个人无法控制的外部环境。按照HPU 的描述,这一困难归咎于个人教育的缺乏,他的经济地位,他的童年关系或他的社会环境。

(4)这些外部环境可以被那些拥有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人,运用“科学方法”所操纵。

(5)人和社会最终会达到完美的境界。

在基斯一鲁卡斯看来,HPU 是美国人的第二大信仰体系,这种关于个人和社会相互关系的论述亦构成了社会工作价值观念的基础。

7. 简述小组工作互动模式的主要特点。

【答案】(1)它关注子系统(小组成员)和整体系统(小组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而不是小组成员个人本身。

(2)互动模式既关注个人也关注环境,要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以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的功能。

(3)小组被看作是一个互助的系统,在小组中成员依靠其他成员作为自己解决问题、实现自己潜能和建立信心的资源。

(4)工作者的角色是小组成员之间和小组与社会之间的协调者,他不去设计方案,不直接控制小组,而是提供信息引导小组自主发展,帮助组员协商以使问题迅速解决。工作者的形象是“调解者”、“使能者”,工作者是“工作者与案主体系”的一部分,既被影响,也能影响他人。

8. 如何理解个人与问题的分离?

【答案】(1)在社会工作视角中,个人与问题的分离有助于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的服务案主。

(2)个人与问题的分离,使得社会工作者在对案主进行服务时,能避免因案主遇到的问题而对案主个人的能力产生怀疑。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坚信个人是有潜力的,案主对世界的认知和解释与世界对案主所展示出的荒唐行为或不良行为的反应之间的互动,是由社会过程所确立或放大的。这些观点解释案主的行为和问题而不谴责作为这些社会过程受害人的案主的有益方式。

(3)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秉持的核心的理念就是将个人与问题分离,始终把案主看作是具有

多种能力和潜力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而无论他们可能或者事实上多么弱势、无能力、被贬低或自我毁灭。因此,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工作关系是以案主的特殊能力、资源和需求为前提,并支持案主或案主群,使日常生活更加有报酬性和在与他人的伙伴关系中施加共享的权力。这种伙伴关系的日的是鼓励案主在追求和巩固己经被提升的自尊、健康、安全、个人及社会权力等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他们自己的强项。一句话,焦点在于案主的能力和优势。

9. 简述青少年福利的定义和分类。

【答案】青少年福利的定义和分类主要包括:

(1)青少年福利的定义

青少年福利实际上是针对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政策、专业科学知识以及具体行为等的总称。青少年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狭义的青少年福利是指由特定形态的机构向特殊的青少年群体提供的一种特定的服务。该服务的提供者是有限而且是特定的,福利的享有者也不是社会中的全体青少年成员,而是特定的一部分青少年,服务的内容和数量也是相当有限的。

②广义的青少年福利是面向社会中的每一个青少年,旨在促进每个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全面的福利服务。它的服务对象扩大了,福利服务的提供者也由传统的社会或者政府中特定的一个部分,转化为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一种。

(2)青少年福利的分类

①发展性的青少年福利

发展性的青少年福利是指这种福利的取向是发展性的,旨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全面发展,是指向未来的一种福利。

②辛上救性的青少年福利

补救性的青少年福利在传统福利中占重要地位,主要是为处于弱势地位的青少年或者发展受到了阻碍和限制的青少年提供的一种救助、矫治和扶助服务,目的是使得他们从不利的境遇中走出来。

三、论述题

10.试述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

【答案】社会福利思想在中国古己有之,虽然在古代汉语中没有“福利”和“社会福利”这一类词汇。追溯历史,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就有诸子百家对社会福利的各种说法:

(1)儒家的“民本”、“仁政”和“大同”思想

①在儒家经典中,《尚书》论述道:“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礼记》则说:“以保息养万民,一日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日安富。”《孟子》中也说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是“民本”和“仁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