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农村改革发展协同创新中心888政府经济学之公共政策分析导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
【答案】政策执行过程与成效受到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可分二大类,即政策决定、资源和执行环境。三方面因素的性质、构成及相互间的关系,决定政策执行的效果,即是否能实现预定的政策目标,或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1)政策决定因素。政策决定是指经由完整的法定程序,由法定的公共权力主体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并昭示公众的、关于某一特定政策问题的具有社会公共权威性的规定。这种规定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
①政策的合法性:一方一面指符合法律或法规的条款性规定,通过合法程序获得合法性; 另一方面是指符合法律或法规的原则和精神,坚持正义的法律原则。
②政策的合理性: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一项合理的政策要建立在明晰理论基础之上; 其次,要有理性的分析判断。
③政策的可行性:政策的可行性是指,制定的政策具备执行所需要的基本的客观条件,且能够应付客观条件的约束。
(2)政策资源因素。政策资源可等同于执行条件,是指政策执行中所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政策资源的运用贯穿于政策过程,从制定到执行,都面临着如何配给资金和人力资源的问题。大体可把政策资源因素分为:执行经费、执行人员、执行机构、执行保障。
(3)政策环境因素。政策执行环境是指除政策执行机构自身外的社会和自然因素的总和。其中社会因素主要在公众关系和对政策执行的整合程度,以及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 自然因素主要在自然条件的突发性变化,
(4)公众态度、执行机构的态度、政府的整合程度、公共管理部门的威信,都是影响政策执行效力的主要因素。
2. 简要评析集团分析模型。
【答案】(1)政治团体的分析方法是一种中观分析法,其是从政治系统的中层分析单位一一政治团体着于,向上可以分析整个政治过程,向下亦可以分析团体成员之间及团体与成员之间的利益互动。这种分析方法同时从上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打破了传统比较政治对正规结构和法律结构的研究。
(2)林德布洛姆在分析利益集团活动的必要性时指出,利益集团的活动首先可以澄清和明确表达公民的需求,为政策问题提供信息和分析。其次,利益集团的活动可以形成可行的议程。林德布洛姆认为,利益集团的活动并不是简单地把片面的或特别利益与共同的利益对立起来,而是
为社会每一阶层的成员确立了共同的利益,防止了由于各个个人的利益所造成的难以对付的歧异和冲突。再次,公民可以通过利益集团对政府官员的权力进行监督。公民并不会满足于只是把即将实现的政策制定权交给官员,而且还希望将监察和影响官员的权力委托给利益集团,监督功能是利益集团的一项主要职能。最后,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政策制定中有特别的功能。当分析的问题不可能解决时,官僚组织中的利益集团活动就提供厂一种相互解决问题的方式。众多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有效地进行决策,因为任何一个官员根据其本身的权力都不可能对问题做出最后的分析或单独地做出决定。
(3)集团分析模型的最大启示是,公共政策是利益集团之间力量均衡的结果,是政府受集团压力的综合表现。利益集团平衡的思想,对政策过程的描述是比较中肯的,同时也符合决策过程中民主和制衡的要求。
(4)集团分析模型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①低估了政府决策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独立和富于创造性的作用,无法解释危机时期政府的许多措施的制定。
②利益集团活动是造成巨大政治不平等的根源。由于各个利益集团不可能行使同等的影响,在权力角逐的过程中会造成极大的政治不平等现象。
③利益集团在追求自身狭隘或片面的利益时忽视了共同的福利。由于公共政策是利益团体间斗争的产物,并反映占支配地位的利益团体的利益。随着各利益团体力量和影响的消长,公共政策将变得有利于其影响力增加的那些利益团体的利益。
3. 试比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政策执行模式的异同点。
【答案】“自上而下”这种途径假定,政策是由上层规划或制定的,然后被翻译或具体化为各种指示,以便由下层的行政官员或职员执行; “自下而上”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的所有行动者)作为出发点,政策链条中的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强调政策或项目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参与执行项目的行动者的承诺与技巧。
(1)“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政策执行模式的相同点
①两者皆有偏颇之处,自上而下模式过分重视中心而忽略边睡,自下而上模式则是过分重视边睡而忽略中心;
②二者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当中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二者除了相互对立,更重要的是能够相互补充。
(2)“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政策执行模式的不同点
①就最初的焦点而言,自上而下模式强调的焦点为中央政府; 自下而上模式则强调某一政策领域中的地方执行结构。
②就执行过程中对主要行动者的认定而言,自上而下模式强调从中央到地方、从公共部门到私营部门; 自下而上模式则强调从地方到中央、从私营部门到公共部门。
③就评估标准而言,自上而下模式强调正式目标的完成,有时采用政治重要性标准,但仅是选择性的; 自下而上模式的评估标准则较不清楚,但以实现计划为中心。
④就整体焦点而言,自上而下模式关心政策控制系统如何达成政策制定者所预期的政策结果; 自下而上模式则强调政策网络中多元行动者的策略互动。
4. 比较政策制定中的理性综合方法和渐进性方法的不同。
【答案】(1)理性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日的,解决一定的问题,使用冷静、客观和准确的计算,利用已获取的信息或统计资料,对目的和手段进行分析,以求得最佳的手段或解决办法,有效率地或有效果地达成目的。理性综合分析方法可分为完全理性决策模型和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①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根据数字和事实,用合理的科学方法与精细的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政策方案的优劣,从而求得最佳的政策或问题的解决办法。其实质是一种政策选优的方法。理性决策模型认为,只要决策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出于理性的考虑,最后所决定的政策自然是合理的,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a. 来源
理性主义的理论植根于启蒙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寻求提高人类条件的超脱的、科学的知识。他们信奉这样一种理念:社会的问题必须以“科学”或“理性”的方式来解决,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所有信息及相应的解决方案,然后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
b. 特征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特征是用“目的—方法分析”的途径来规划政策,即首先确定目的,然后再寻求达成目的的方法,用最佳的手段达成某一个既定的目标。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设计出一套程序,以使决策者能够通过程序制定出一个取得最大净价值的合理政策。
c. 对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评价
第一,完全理性决策模型适用的条件过于苛刻,而这种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二,人类决策者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全面地确立可选的方案,也无法综合地计算成本和收益。
第三,没有任何一个政治体系能够全部满足这些条件,况且由于择优的标准不一、信息不可能完全、事物的不断变化,一旦时过境迁,原先“最优”的政策便可能不再有效,理性决策模型不可能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加以运用。
②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缘起
a. 起源
西蒙指出,由于人类知识的不完备性、预测的困难以及人类活动或行为的范围有限等因素,使得(纯粹)理性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因此,西蒙认为,人类决策行为所依赖的是有限理性,而不是(纯粹)理性,也不是弗洛伊德等人所讲的非理性,而是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东西。
b.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主张
事实与价值区分的决策模型是一个理想的模型。在真正的决策过程中,基本上是不存在像经济学模型所提出的那此完全理性的假设前提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