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804媒体管理基础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由G ·格伯纳等人提出。
(1)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2)培养理论的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例如,接触大量电视暴力节目的受众,对遭受暴力攻击可能性的估计,远高于实际,也高于少接触或不接触同类节目者。这就证实了媒介的长期效果,就对受众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而言,媒介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果。
①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反映,提供受众正确的信息,就可以对培养受众健康全面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积极作用。
②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了偏颇的描述,就会歪曲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3)培养理论的基本论点:电视己成为人类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电视的主要功能在于:散布、稳定社会行为模式。主要目的不是要改变现有社会行为模式,相反,而是要避免改变。包括电视在内的新闻媒介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它与一定时期内的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和一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从本质上看是具有阶级性的舆论工具。
(4)80年代以后,培养理论学派还提出“主流效果”和“回响效果”理论。
①主流效果是指,理应多样化的价值观,因接触电视而变得与电视所呈现的意见主流相似。这与沉默的螺旋理论不谋而合。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代表并引导社会主流舆论,从而使公众意见趋于一致。②这一理论应为新闻媒介所利用,积极引导主流舆论。“回响效果”理论指当电视世界的经验与个人经验趋于一致时,培养效果会如同空谷回音一样显著扩大。这又与选择影响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要求新闻媒介的报道与宣传应极力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这
样才能使媒介效果达到最大。
2. 什么是冷媒介和热媒介? 你认为互联网、手机、ipod 、游戏机属于哪一类?
【答案】冷媒介/热媒介理论可能是麦克卢汉最容易被人误解的理论之一,也是人们批评他概念界定晦涩不清的主要论据之一。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中,感觉是中心概念,冷和热的划分也是从媒介使用者的感觉上来划分的。对于使用者而言,参与度较低的媒介就是热媒介,参与度较高的就是冷媒介。冷与热的划分并不绝对,是相当主观的感觉。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同一媒介的冷热感觉可能不同。因此一个媒介是冷媒介还是热媒介,必须结合具体的使用者和环境才能做出判断。
一般而言,热媒介的讯息清晰程度较高,不需要接受者投入较多的想象力,比如照片; 而冷媒介的讯息清晰程度较低,需要接受者参与其中,运用自己的想象填补缺失的讯息,比漫画、互联网、手机、ipod 、游戏机。此外,从受众的参与程度来看,热媒介具有排他性,冷媒介具有包容性。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器官,并使讯息的清晰程度较高。
3. 内容分析法的过程和意义?
【答案】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 )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最早使用这一方法对宣传内容进行了研究。内容分析法是指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作为一种实证方法,内容分析与具有一定客观性的调查程序联系在一起。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在1952年曾为内容分析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他认为内容分析有四个特点,即分析对象是“明示的内容”、程序上的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
(1)过程。①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范围; ②制定分类表,确定分析单元,严格界定分类标准; ③将讯息内容按分类表的分类方式编码归类,计算各种类别所占比例、各种分析单元所占频数; ④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2)意义。可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说明信源特征以及读者对信息的意见,描述传播模式。但其分析对象必须能代表总体状况,防止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分类表的科学性。
4. 请画出韦斯特利一麦克莱恩模式并阐释其含义。
【答案】 图(略)韦斯特利一麦克莱恩模式的目的是想以保有以前那些简单模式特点一一传播双方与外界事物有着密切联系的方式,来达到反映大众传播的复杂情况的效果。
(1)这个模式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①X 是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感知、能够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事物。
②A 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传播者。它既可以由个人,也可以由组织来承担。
③C 是传播的中介和渠道,由媒介组织及其成员承担。他们既可以在数量众多的A 中依据自己所设想的受众需要和兴趣选择信息,也可以直接在X 中进行这种选择。C 为B 充当信息选择代理人的角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A 。
④B 表示受众。他们因生活的需要而必须获取和应用来自C 的信息。
⑤f 表示反馈。其中fBA 是受众B 向传播者A 发出的反馈,fBC 是受众B 向媒介组织C 表达的反馈。C 作为守门人在选择信息时要受到来自B 的反馈的影响。fCA 是媒介对信息来源A 发出的反馈。这种反馈可能会鼓励、改变乃至抵制A 的意图。
(2)这个模式的特点如下:
①信息选择具有多样性。传播来源可以在各种事件中进行选择,大众传播媒介由可以在各种信息来源中选择,同时大众媒介也可以在各种事件中直接进行选择。
②传播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性。社会上数量众多的大众媒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这种竞争的过程中,它们也互相取长补短、自动调节,以适应社会优胜劣汰的发展机制。
③信息反馈具有重要性。只有反馈才能真正保证传播过程中所有要素间关系的系统性。
5. 罗杰斯(E.Rogers )的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ofinnovations )把个体采纳创新的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他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哪几类?
【答案】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事物,如新观念、新发明、新风尚等,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密不可分,扩散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
(1)创新扩散中个体采纳创新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①了解一一了解实际是对新事物的认知,了解一项创新的有关事实。这一过程中,大众传播能够发挥最大的效力。
②劝服一一是指人们在了解到新事物及意义价值之后,对它进行评估,衡量它的优劣利弊。在此阶段,人际传播的作用最大,决定着一项创新能否扩散。
③决策一一经过了解和评估后,人们对一种新事物便形成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决定采纳还是拒绝。
④证实一一人们在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决策后,设法寻求信息资料以证明自己的决策正确。
(2)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做五类,以区分对创新采用率不同的个人或其他决策单位。 ①革新者一一大胆,热衷于尝试新观念,比其同事有更多见多识广的社会关系。
②早期采纳者一一地位受人尊敬,通常是社会系统内部最高层次的意见领袖。
③早期追随者一一深思熟虑,经常与同事沟通,但很少居于意见领袖的地位。
④后期追随者一一疑虑较多,之所以采用创新通常是出于经济必要或社会关系不断增加的压力。
⑤滞后者一一因循守旧,局限于地方观念,很多人比较闭塞; 参考资料是以往经验。
同一创新事物在不同的社会制度被采用的速度、取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的作用。此外,社会制度下各社会集团及组合方式等结构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到创新扩散的程度,反之,创新扩散也改变了社会制度。
6. 简述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案】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又称伯明翰学派,该学派继承了葛兰西、阿尔都塞等新马克思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