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648新闻传播史论之传播学引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人内传播

【答案】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 ),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一般是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和肌体反应等若干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而这些环节和要素同时也是人的身体所固有的功能。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儿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①感觉; ②知觉; ③表象:④概念:⑤判断:⑥推理。此外,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2.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hegemony )理论

【答案】“文化领导权”理论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葛兰西提出的理论。其内容是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分子阶层,通过占有文化领导权,从而最终获得政权。按照葛兰西的理论,领导权的建立和破坏不像阶级力量冲突那样展现,而是看不见地、一点一滴地改变着每个人意识中的观点和意向。葛兰西指出,“文化领导权”的实质是要为某个统治阶级提供广泛的社会和群众基础及“合法性”因素,其中心环节是要争取被统治者的自发同意和拥护,其主要手段是对全社会实行文化、精神、政治的领导,通过长期渗透和潜移默化,从而广泛播撒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角落。

3. 休眠效果

【答案】休眠效果是指这样一种现象: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立即得以发挥而处于一种“体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休眠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但它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从长期效果上看,最终起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4. 信息高速公路

【答案】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种高速度、大容量的光缆网络和信息系统工程,是一种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邮政、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于一体,对音声、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综合处理和传输的多媒体双向信息系统。

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最早见于美国总统在1992年发表的国情咨文,倡议者认为,信息高速公路将永远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相互沟通的方式,产生比工业革命更为深刻的影响。

5. 受众

【答案】受众是指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如书籍或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或电影、电视的观众等。传播学家克劳斯认为,受众按其规模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

①特定国家或地区内能够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这是最大规模的受众;

②对特定传媒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着定期接触的人,如报纸的定期读者或电视节目的稳定观众;

③不但接触了媒介内容而且也在态度或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对传媒而言这部分人属于有效受众,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实质性的传播效果。

6. 自由主义理论

【答案】自由主义理论又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一种传播制度理论。该理论由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最先提出,由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一书加以系统化。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坚持个人的重要性,依靠个人和理智活动能力,主张言论和出版自由,进而形成“观点的公开市场”。在此市场中,最好的思想总会得到承认,而最劣的思想则会失去作用。

二、简答题

7. 什么是大众传播的“窄众化”? 这一趋势是对“大众”这一概念的有效批评和实践上的更正吗?

【答案】(1)大众传播的“窄众化”的内涵

大众传播的“窄众化”是指传播活动不再针对广大范围的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的大众群体,而是以特定的传播内容,来服务于具有特定特征的相对同质化的小群体。“窄众化”趋势的发展,要求大众传播业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对受众市场进行“细分”,以挖掘出具有不同需求特征的小众市场,并对其实施不同的传播策略。

(2)大众传播的“窄众化”趋势可以看作是对“大众”这一概念的有效批评和实践上的更正,理由如下:

①“窄众化”趋势对“大众”概念构成挑战。“窄众化”趋势的出现表明,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公众不再是被动盲目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多元化的具有特定需求和特征的不同细小群体的组合,这对传统的“大众”概念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②“窄众化”也在传播实践上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诸如广播系列台、数字电视个性化频道等传媒实践的新趋向,均表明了大众化传播方式的变革,“窄众化”传播己经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潮流。与窄众、小众化媒体己经逐步成为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一致,专业媒体及行业媒体开始体现出大众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比如在一个知名媒体集团中,一本专门讲养花知识的杂志是最利润最高的一一因为这个是内容定位准确,分众、乃至窄众传播的媒体。

综上所述,大众传播的“窄众化”趋势可以看做是对“大众”这一概念的有效批评和实践上的更正。

8. 新闻公共性的基本内涵。

【答案】(1)新闻公共性的含义

就理想角度看,大众传媒的根本属性和价值维度应是公共性,即以塑造传媒公共领域为期待,以公共利益至上为目标,以公共话语实践为行动。传媒的公共性最终体现于坚持公共立场的新闻生产,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传媒表现。

(2)影响新闻公共性的因素

①从新闻生产的责仟主体、参与群体角度看,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意识、角色认知,以及在传媒上进行观点表达的专家学者,都是影响传媒与公共性关系的内在因素。

②从新闻生产的动态过程看,外部行政控制、商业控制的内在化也是影响传媒自主性、影响其公共立场的重要原因。

(3)新闻公共性的促进建议

①媒体要围绕公权力这个关键澄清事实,坚持信息的公开、透明,去除其中的政治化色彩与集体记忆,同时积极地表达民意,及时报道急流险滩,发挥船头缭望者和社会解压阀的作用。

②要遏制环境恶化的趋势、提高传媒公共性,需要强化传媒的责任,打破地域局限,培育不同层次的公民社会引导公共参与,并对传媒形成一种纠偏机制。

③大众传媒应该设置关于公共事务的报道议程,促成公共商讨在大众传媒话语空问中停留、持续和演进。由此积极影响公共决策,发挥公共商议平台的作用。

9. 李普曼新闻理想。

【答案】沃尔特·李普曼是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专栏作家,是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新闻思想主要如下:

(1l 舆论观

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源头为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关于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的观点

①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②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

(3)议程设置的研究

此研究最早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