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之中国古典园林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园圃

【答案】“园圃”是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台之外的第三个源头,“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 “圃”为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并有界定四周的范围。西周时,往往园、圃并称,其意亦互通。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果蔬纳入市场交易,民间经营的园圃亦相应普遍起来,带动了植物栽培技术的提高和栽培品种的多样化,同时也从单纯的经济活动逐渐渗入人们的审美领域。

2. 艮岳

【答案】“艮岳”是汉族古典园林建筑之一,属于中国宋代的著名宫苑。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兴工,宣和四年(1122)竣工,初名万岁山,后改名艮岳、寿岳,或连称寿山灵岳,亦号华阳宫。1127年金人攻陷汁京后被拆毁。宋徽宗赵估亲自写有《御制艮岳记》,良为地处宫城东北隅之意。

3. 写意山水园

【答案】“写意山水园”指根据造园者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园林,其特点是以山水为骨骼,以诗情画意为表现形式。

4. 清裕陵

【答案】清裕陵是清高宗乾隆墓。自南向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桥、石像生、牌楼门、一孔桥、下马牌、井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三路三孔桥及东西平桥、东西班房、隆恩殿、三路一孔桥、琉璃花门、二柱门、祭台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其规制既承袭前朝,又有所创新。

5. 相地

【答案】原是中国踏勘选定园林地域的通俗用语,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中有专论踏勘选定园址的《相地》一章。相地包括园址的现场踏勘,环境和自然条件的评价,地形、地势和造景构图关系的设想,内容和意境的规划性考虑,直至基址的选择确定。

6. 形胜

【答案】“形胜”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概念,泛言之,相当于所谓“风景胜地”一类; 严格讲,则为风水术形势宗专用术语。形胜的要素有三:油位选址、坐北朝南和哭位排水。形胜思想强调山

川环境,将城市选址、建设与地理环境的观察进一步扩大到宏观的山川形势,并强调形与意的契合境界,对风水说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7. 清漪园

【答案】清漪园位于北京城西北,圆明园之西,玉泉山之东,全园面积约290公顷,是一座山水结合、以水为主的自然山水阮},现更名为颐和园。1750年(乾隆十五年),开始建设,至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完工,北部万寿山呈一峰独耸之势,在山上集中建造了大量的点景建筑; 南面为昆明湖,形成开阔的山前观赏范围。1860年(咸丰十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全部破坏。光绪中川,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建设费二千万两白银修复此园,1888年(光绪十四年)完成,基本上保持了原清漪园的格局,至此更名为颐和园

8. 离宫御苑

【答案】“离宫御苑”建置在都城远郊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二、简答题

9. 试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

【答案】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三千余年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的漫长的演进过程,相当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封建大帝国从开始形成而转化为全盛、成熟直到消亡的过程。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是封建时期中国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份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它逐渐完善的主要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的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可分为五个时期:

(1)生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商、周、秦、汉。商、周为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通过分封采邑制度获得其世袭小变的统治地位。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筋,也是享家园林的前身。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2)转折期(公元220~589年)即魏、晋、南北朝。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侵,帝国处于分裂状态。在意识形态方面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为诸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3)全盛期(公元589~960年)即隋、唐。帝国复归统一,豪族势力和庄园经济受到抑制,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健全、完善。唐王朝的建立开创了帝国历史上一个意气风发、勇于开拓、充满活力的全盛时代。从这个时代起,园林的发展相应地进入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4)成熟时期(公元960~1736年)即两宋到清初,继隋唐盛世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农村的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城市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为传统封建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封建文化的发展虽己失去汉、唐的阎放风度,但转化为在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5)成熟后期(公元1736~1911年)即清中叶到清末,清代乾隆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表面的繁盛掩盖着四伏的危机。道、咸以后,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封建社会盛极而衰,逐渐趋于解体,封建文化也愈来愈呈现衰颓的迹象。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 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此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10.简述艮岳的造园艺术成就。

【答案】艮岳是汉族古典园林建筑之一,属于中国宋代的著名宫苑。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兴工,宣和四年(1122)竣工,初名万岁山,后改名艮岳、寿岳,或连称寿山艮岳,亦号华阳宫。1127年金人攻陷汁京后被拆毁。它的规模并不算太大,但在造园艺术方面的成就却远迈前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艮岳造园艺术的成就,从总体到局部,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筑山:天然山岳典型化的概括。万岁山居于整个假山山系的主位,其西的万松岭为侧岭,其东南的芙蓉城则是延绵的余脉。南面的寿山居于山系的宾位,隔着水体与万岁山遥相呼应。这是一个宾主分明、有远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既把天然山岳作典型化的概括,又体现了山水画论所谓“先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的构图规律。

(2)置石:出现特置石。石峰,尤其是太湖石峰的特置手法,在宋代园苑里面已普遍运用,这种情况多见于宋画中。《历代宅京记》记大内后苑的前殿仁智殿的庭院中列二巨石,“高二丈,广半之”,东边的赐名“昭庆神运万岁峰”,西边的赐名“独秀太平岩”,皆由宋徽宗御书刻石填金字。而艮岳则无论石的特置或者叠石为山,其规模均为当时之最大者而且反映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3)理水:有完整的水系几乎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沼、浴、溪、涧、瀑、潭等的缩影。系与山系配合而形成山嵌水抱的态势,这种态势是大自然界山水成景的最理想的地貌的概括,也符合于堪舆学说的上好风水条件。后世画论所谓“山脉之通按其水径,水道之达理其山形”的画理,在艮岳的山水关系的处理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反映。

(4)植物配置:植物品种多且配置方式有孤植丛植混交及片植等力一式。园内植物己知的共数}一个品种,包括乔木、灌木、果树、藤本植物、水生植物、药用植物、草本花卉、木本花卉以及农作物等,其中不少是从南方的江、浙、荆、楚、湘、粤引种驯化的。

(5)建筑:建筑40余处,几乎包罗了当时的全部建筑形式。建筑的布局除少数满足特殊的功能要求,绝大部分均从造景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其“点景”和“观景”的作用。艮岳称得起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