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甘肃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之农业经济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农业信息资源的内涵与经济特征是什么?
【答案】(1)农业信息资源的内涵
①广义的农业信息资源包括农业信息内容、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与信息机构。 ②狭义的农业信息资源一般仅指信息内容本身。狭义的农业信息资源同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共同构成农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农业信息资源的经济特征
①有用农业信息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a. 相对于人们的需求,有用的农业信息资源总是稀缺的;
b. 无论信息技术如何进步,农业信息的不对称与不完全总是存在的;
c. 信息的无限膨胀趋势与人们处理信息的有限能力之间存在矛盾。
②农业信息资源在主体和地域之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a. 农业信息资源地域之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农业信息技术和信息内容,在不同地域之间都存在着不平衡发展的特点,并且自我强化,使得农业信息资源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产生农业信息化的马太效应。
b. 农业信息资源主体之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在科研、教育和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农业信息资源更加丰富; 农业生产经营者科技文化素质越高,其获得农业信息资源的数量也就多、质量也就越高,也就越能够对农业资源做出更有效的配置。
③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竞争性
农业信息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了保护本国农业、提升农业竞争力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提供和获取更多更好的农业信息资源十分重要。农业竞争进一步表现为所提供和所掌握的农业信息资源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的竞争。
④农业信息资源的商业性与公益性并存
a. 商业性农业信息资源
商业性农业信息资源是指与农业生产经营者及相关主体息息相关,在辅助他们做出相应决策过程中,直接影响决策者经济效益的农业信息资源,其价值可以通过供求状况在市场上得到较充分体现。商业性农业信息资源的性质是个体性和微观性。由相关企业提供信息源,可以缩短信息传递链条,提高信息的准确性,促进信息源与信息使用者的即时互动,保证需求导向型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商业性农业信息资源应由企业提供、市场配置。
b. 公益型农业信息资源
公益型农业信息资源是指具有很强正外部性的农业信息资源。公益型农业信息资源往往与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和部分自然风险以及改善农业整体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和广大农民的利益,社会价值远远大于个别价值。公益性信息资源一般企业不愿或无力开发,政府应该承担开发和供给的责任。
2. 何谓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你认为在中国应如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答案】(1)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概念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农户(或农业企业)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可能,改变狭小的分散经营,将土地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
(2)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
根据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农业的产业特性,在短期内全面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不可能的,必须因地制宜,积极慎重,因势利导,创造条件,循序渐进。
①要为实行十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a. 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应鼓励通过转包、转让、人股等多种形式,使土地使用权向种田能手或其他农业经营单位集中,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b.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通过大力发展二、二产业,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等措施来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c. 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对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各类组织形式,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工商、信贷、法律等有关方面的支持与保护,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有关方面的服务与支持。
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日的规模
a. 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日集中
要本着充分发挥当地优势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推动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使土地向一些生产项目集中。
b.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
通过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带动种、养、加、贸一体化经营,促进分下、分业和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实现生产经营全程化、效益增值连续性和农业经营质的飞跃。
c. 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应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从而为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使分散的农户达到规模经营的效果。
d. 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
农业开发活动具有基本建设的特征,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有按照适度规模的原则进行生产布局和要素配置,才能取得较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效果。
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
发展种田大户,联合办农场,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办集体农场,城市的工商企业也可到农村办农场或农业车间。
3. 试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
【答案】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包括:
(1)制度激励
家庭承包制改革大大拓展了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选择空间,有效地培育了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促使人们有效地将资源配置到生产性活动中。经营体制改革确立了农民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地位,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奠立了制度基础和前提条件。
(2)政策优化
①国家对农业的计划管理手段不断减少,使农民可以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各种农产品的比较利益大小,安排农业生产;
②国家的农业政策逐步转变为对农业的宏观控制,特别是转变为对农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同时对农民不合理的经营行为进行阻止和引导;
③国家建立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或产业区,在农产品贸易自山化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对竞争力和战略地位不同的农产品采取不同的对外开放政策。
(3)市场诱导与需求拉动
①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各种农产品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的变动成为农民关注的重点,需求拉动成为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力量;
②农民实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经营,通过经营组织力一式的现代化来提高农产品的供给绩效。
(4)科技支撑
科技兴农促使中国农业由资源型向科技型转化,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粮食育种、栽培技术、畜禽育种、饲料加工和饲养技术、各种常规和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提高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资源的配置效率。
4. 市场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市场是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狭义的市场是指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广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主要指买卖双方、卖方之间、买方之间、买卖双方各自与中间商、中间商与中间商之间,商品在流通领域中进行交换时发生的关系。
5. 如何理解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答案】(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一一市场机制
①产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要提高农产品产量,实现农产品的供给,不仅要不断追加各种要素,更需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只有技术的变革才使得生产曲线不断扩张,同样的投入才能带来更大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