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大学商学院820农业经济与管理(含农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之农业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要分析持续农业的发展趋势。
【答案】持续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
(1)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持续农业是技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统一体,创造一种使人类与自然界相协调的和谐格局,形成人与其他生物共存的生态系统,以确保可持续发展为主导,既造福当代人又造福后代人,使人类在地球上能够世代更好地繁衍生息。
(2)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农业要可持续发展,就改变石油农业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弊端,变资源经济为技术、知识集约型经济。现代农业科技在学科分化、分工的同时正走向新的综合与联合,发展多专业的综合应用,发展可持续性的高新技术,节约或替代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3)建立经济与生态良胜循环体系
可持续农业必须既能使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以适应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又不超越农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所能承载阈限,维护系统的动态平衡和持续生产力,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生态系统能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经济良性循环与生态系统的良胜循环是紧密相关的,超出生态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必须是既有高效率的经济增长,又能保护生态环境,使资源可供持续利用; 现代持续农业不仅是有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是生态环境优化的。
(4)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
农业的有机性是不可替代的,在维护生物自然再生产过程中实现有机物质循环,促进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转化及互促、互制功能,再以农业系统外部增加生物工业物质技术的投放,发挥农业系统内自然再生产过程的自养和自控功能,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
(5)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要求实现从开环的末端治理到闭环的全过程控制的变革,实行3R 原则一一减量化(Reduce )、再利用(Reuse ), 资源化或再生利用(Recycle )
其中,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 冉利用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物品在消费和生产中的时间强度; 资源化或再生利用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
(6)广泛应用现代高新技术
现代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是持续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动力。除常规农业技术外,基因工程、
发酵工程等微观工程技术将大规模应用于持续农业,农业宏观生态工程技术如污水处理、生物活性肥料等也将广泛应用于持续农业。
2. 试分析农产品交易费用、交易特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影响。
【答案】(1)农产品交易费用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交易费用是指使用价格体系时所发生的发现相对价格、进行谈判、签订契约、实施监督、设立解决纠纷的安排等费用。
企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受市场交易费用的推力和企业组织成本的阻力这两种相反力量共同作用的。
“市场失灵”一一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交易时,小确定性越高,市场交易费用也就越高,企业组织产生和发展的推力也就越大。
“企业失灵”一一由于经营者能力有限,很难把所有的复杂活动都放在同一企业内部进行,或者由于管理效率低下,企业内部组织成本过高,导致企业运作的低效率。
市场失灵时促使人们通过建立企业来降低交易费用,而企业失灵时则促使人们通过市场交易来降低经营成本。
纵向一体化的组织的形成的条件是组织费用低于交易费用。合同制的组织形式的形成条件是合同制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利益协调机制足以促使它的运行费用小于市场交易费用。
(2)农产品交易特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①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是指人类的行为常处于合理欲望和有限制的条件之间,人们在收集、储存和加工处理更为准确地达到目的所需要的大量信息方面,其能力受到严重限制。
当有限理性与不确定性或复杂的环境相结合时,就会使交易费用大大增加。农业龙头企业的理性会高于农户,但也是有限的。
通过合同制或一体化经营,借助农业龙头企业可以减少农户有限理性的约束,但由于农业龙头企业的有限理性所导致的经营失败也会株连到农户。
②机会主义
机会主义是指人们借助于不正当的手段牟取自身利益的行为倾向。
人们追求自身利益一方面是有目的、有策略地利用信息,按个人目标加以筛选和扭曲,如说谎、欺骗等; 另一方面是违背对未来行动的承诺。
机会主义是以有限理性为前提的,由十人的理性有限,他不可能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环境一览无余。
市场经济当中机会主义的盛行使农户和企业都有通过合同或一体化等组织形式来减少或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强烈愿望。
③资产专用性
资产专用性主要有场地专用性、物质专用型、人力资本专用性和专项资产。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一旦形成便很难转作他用。资产专用性越强,交易双方维持交易的持续性愿望也就越强,客
观上要求建立起某种保障双方继续维持交易的组织机制,各种合同制和一体化组织形式就会出现。
农户资产的专用性可能表现为农地使用时间专用性、某种农产品专用性、农业机械与设施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等。
农业龙头企业资产专用性要高,这表现在:
a. 农产品不耐储藏,远距离的运输费用高,农产品加工企业远离城市,从而使厂房和设备搬迁成本高,专用性大;
b. 农产品生产季节性与加工需求长年性的矛盾使得企业的仓储投资大,企业布局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许多基础设施需要企业单独投资建设,农产品加工设备也具有较高的专用性。
④不确定性
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既要面临来自环境或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来自交易双方行为的不确定性,即交易的小确定性来自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
一次性交易,不确定性影响小; 而长期交易,不确定性的影响较大。
如果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不确定性(如农产品未来的市场价格、农产品质量、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足够地大,人们就要考虑采用合同制或一体化来减少或避兔不确定性。
⑤交易发生的频率
交易发生的频率是指交易发生的次数。交易发生的频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设立某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费用能否得到补偿。多次发生的交易,较之于一次发生的交易,更容易使新采用的组织形式的费用得到抵消。
3. 试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
【答案】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包括:
(1)制度激励
家庭承包制改革大大拓展了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选择空间,有效地培育了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促使人们有效地将资源配置到生产性活动中。经营体制改革确立了农民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地位,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奠立了制度基础和前提条件。
(2)政策优化
①国家对农业的计划管理手段不断减少,使农民可以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各种农产品的比较利益大小,安排农业生产;
②国家的农业政策逐步转变为对农业的宏观控制,特别是转变为对农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同时对农民不合理的经营行为进行阻止和引导;
③国家建立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或产业区,在农产品贸易自山化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对竞争力和战略地位不同的农产品采取不同的对外开放政策。
(3)市场诱导与需求拉动
①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各种农产品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的变动成为农民关注的重点,需求拉动成为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力量;
②农民实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经营,通过经营组织力一式的现代化来提高农产品的供给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