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参照群体
【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以其信念、态度及价值观念作为评价、规范自身及他人行为标准的群体。它是个体思想行为的参照系统,由美国心理学家海曼最早提出。个体常采用该群体的规范和价值标准作为自己态度与信念的基础和行动标准。参照群体可以是个体所属的家庭、学校、宗教及经济等群体,也可以是他不属于的或想象中的群体。它对个体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对于有负面影响的参照群体,个体不但不认同,还要以该团体的价值、
态度作为警惕与激励因素。每个人都有他的参照群体,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它的影响下完成的。
二、简答题
2. 如何理解内隐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案】(1)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cognition)是指个体不能回忆或未意识到的过去的某些经验却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即个体的无意识成分参与了其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
(2)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内隐社会认知是个体无法意识到的、自动化的操作过程,不能用自我报告法、内省法等直接方法进行测量,而要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
①反应时法
此方法是根据被试完成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差异来考察内隐社会认知效应。
②词干补笔法
先让被试学习一列单词,然后给被试提供单词的缺笔词,要求被试把心中首先想到的单词填出来。
③投射法
投射是个体把自己的心理特征无意识地反应在对事物的解释之中的心理倾向。它常常要求被试根据模棱两可的刺激进行联想性描述。
④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 )是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新范式。
3. 人际沟通的障碍有哪些?
【答案】人际沟通简称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问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会造成沟通的必要条件缺
失,导致人际沟通受到阻碍。人际沟通的障碍包括:
(1)地位障碍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通常具有不同的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从而造成沟通的困难。不同阶级的成员,对同一信息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认识。政治差别、宗教差别、职业差别等方面都可能成为沟通障碍。不同党派的成员对同一政治事件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不同宗教或教派的信徒,其观点和信仰各异;职业的不同常常造成沟通的鸿沟,所谓“隔行如隔山”;甚至年龄也会造成沟通障碍,所谓“代沟”即为一例。
(2)组织结构障碍
有些组织庞大,层次重叠,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太多,从而造成信息的损耗和失真。也有一些组织结构不健全,沟通渠道堵塞,也会导致信息无法传递。处于不同层次组织的成员,对沟通的积极性也不相同,也会造成沟通的障碍。
(3)文化障碍
文化背景的不同对沟通带来的障碍是不言而喻的。如语言的不通带来的困难,社会风俗、规范的差异引起的误解等等,这在我们社会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4)个性障碍
这主要指由于人们不同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所造成的沟通障碍。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不同,会造成人们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为沟通带来困难。个性的缺陷,也会对沟通产生不良影响。一个虚伪、卑劣、欺骗成性的人传递的信息,往往难以为人接受。
(5)社会心理障碍
人们不同的社会心理,也是沟通的障碍。如需要和动机不同,会造成人们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又如怀有偏见和歧视的态度,也会造成沟通的障碍。
4. 试述影响从众行为的各种因素并举例说明。
【答案】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影响从众行为的各种因素包括有:
(1)群体的一致性
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群体一致性的任何破坏,都会导致从众率的显著下降。只要群体出现了不一致,从众的比率即会大大下降。
(2)群体的规模
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是随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上升的。但最高的从众率出现后,即使一致性的群体规模再大,也不再导致从众率的増加。相对于女性,男性从众率的最高点出现稍晚一些。
(3)肯定程度与个性特征
①判断涉及的事物客观标准越明确,人们自我判断的肯定程度越高,从众率越低。
随着问题的模糊性增加,人们会由于自身的判断失去明确的参照而倾向于从众。问题越困难或缺乏客观标准,从众率越高。女性在相同的困难程度下比男性更倾向于从众。
②个性特征对于从众性的影响已经为许多研究所证实。
具有以下特征的被试从众性较低:自我评价高,表现一致的独立行为,有自信,果断性强,认知方式倾向于场独立等。
(4)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当一种意见一旦被表达出来,人们会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已经选择了某种态度。如果迫于压力而从众,人们也会明确知道自己屈服群体压力而做出了态度改变。这种意识会激发人们的抗拒反应。如果意见是当众表达的,则还涉及在公众面前是否有独立性,是否有坚持自己意见的自我形象问题。这种意识会使人们选择不从众的倾向更为强烈。研究表明,随着自我卷入水平的增加,人们保持自己最后行为与原先判断相一致的倾向也越来越强烈,因而从众的比率也越来越小。
(5)文化差异
从众率存在着民族差异。挪威人的从众性总是高于法国人。不同国家的少年对习俗道德标准的遵从有着很显著的差异。
5. 影响说服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说服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主要包括:(1)说服者的因素;(2)说服信息的因素;(3)被说服者的因素;(4)情境因素。
(1)说服者的因素
有效的说服和说服者的个人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①专家资格。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
②可信度。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即他的可信度如何也对说服效果产生影响。如果人们认为说服者能从自己倡导的观点中获益,人们便会怀疑说服者的可信度,此时即使他的观点很客观,人们也不大会相信。
③受欢迎程度。影响说服者说服效果的另一个个人因素是说服者的受欢迎程度。人们经常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自己喜欢的人的一致。而说服者是否受人欢迎却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说服者的外表,外表漂亮的人在说服方面更有优势;是否可爱,一个可爱的人往往是吸引人的,而吸引人的特征可以提高说服力;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人们常常改变自己的态度,以与自己相似的人一致。
(2)说服信息的因素
①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在某一限度内,态度改变随着差异的増加而增加,超过这个水平后,如果差异继续增加,态度改变开始减少。但是,说服者的可信度越高,最大态度改变的差异水平也就越大。
②信息唤起的恐惧感。通过激发人们的恐惧感来改变态度一一被称为引发恐惧的沟通。它的影响方式与差距相类似:随着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的增加,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增加;但是当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超过某一个界限之后,因而态度反而不发生改变。
③信息的呈现方式。包括说服所使用的媒体和单面与双面说服。
第一,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加上面对面的交谈的效果要好于单独的大众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