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814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生物恐怖主义

【答案】“生物恐怖主义”是指利用可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染或人畜共患的感染媒介物,如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真菌,将其制成各种生物制剂,发动攻击,致使疫病流行,人、动物、农作物大量感染,甚至死亡,造成较大的人员、经济损失或引起社会恐慌,动乱。“生物恐怖主义”与其他类型的恐怖主义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小通过任何组织而由个人发动攻击。

2. 理性行为体模式

【答案】理性行为体模式是指国家或政府的对外诀策,都是从国家对外政策目标出发作出的选择的一种对外决策的形式。这种选择符合国家的利益,国家能够从中得到好处,因而是合理的。这种模式的假定是:国家是谋求其利益最大化的整体一致的行为体,其行为是合理地权衡各种选择的代价与利益的结果。事实上,正因为人们假定国家的行为是以一种有目的和聪明的方式,因此有关对外政策的分析才成为可能的事情。

3. 现实主义

【答案】现实主义是指国际关系学科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范式”。现实主义谋求阐释的是世界的现实情况,而不是世界的理想情况。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不是“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对现实主义者来说,政治就是在一个缺少资源的世界上,群体间为了权力、声望、影响和安全而不间断地进行的斗争。这一解释,恰恰说出了国际政治的一个最显著的现实。正是由于现实主义与国际关系的“现实”有最直接的联系,因此它受到了众多政治家和外交决策者的青睐。在现实主义的旗号下,先后出现过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以及防御现实主义等。

4. 外交政策

【答案】外交政策是指一国处理国际、对外关系问题,进行外交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方针。作为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关注的是国际和平与稳定,即如何通过谈判在国际互动中为国家谋取最大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从而为自身造就一个最适宜的国际环境。

5. 经济封锁

【答案】一国或数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另一国采取强硬措施,以断绝相互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关系的行为。常用的封锁措施有:中断贸易关系,禁止对被封锁国输入和输出货物,禁止对该国输出

技术,截断交通运输,冻结该国政府和私人存在他国的资金和财产,停止与该国的一切财政、资金往来等。

6. 宏观决策与微观决策

【答案】①宏观决策是指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指方向、路线。一般来说,这种决策涉及的都是重大问题,关注的方面比较广泛,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况。这种决策的特点是:a. 它是预期性的,并不是对突发事件作出的反应; b. 它通常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框架; c. 尽管最终是由最高官员作出决策,但国内的各个阶层、各种政治力量可能广泛参与了这样的决策过程。②微观决策,有时也叫行政决定,涉及的是比较具体的对外事务。日常的大量对外政策决定都属于此类。这种决策的特点是:a. 所涉及问题范围相对较窄; b. 所涉及问题的紧要性或威胁度较低; c. 由较低层次的政府机构进行。通常,微观决策是以宏观决策为基础的。当然,微观决策的影响未必都是微观的。

7. 第三方

【答案】第三方是指在多边外交中以非当事方的身份参与其中积极活动的角色。“第三方”是一种重要形式。在解决中东问题的过程中,就有许多国家的首脑和外交代表曾作为“第三方”参与巴以之间的谈判。克林顿在这中间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时一些国际组织的代表也以第三方的身份参与外交斡旋。联合国秘书长就经常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进行冲突调解。近年来,欧盟的代表在解决巴尔干问题和中东问题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越来越积极的态势。

8. 霍布斯主义

【答案】霍布斯主义是把国际关系描述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国家行为是不受任何道义或法律的限制的,国家遵守协定只是出于权宜之计。在这样一种国家相互争斗的竞技场上,国家利益是相互排斥的,战争是最典型的国际行为。

二、简答题

9. 怎样看待核武器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答案】核武器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1)在冷战时期,人们最担心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打一场核大战。事实上这场战争没有发生。冷战结束以后,人们认为在5个核大国之间不存在爆发核战争的可能,即在它们之间不存在实际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一直坚持小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中国是决不会先发制人地打核战争的,而不排除“首先使用”的国家也不可能打这样的战争。在这里有两个根本性原因。

从主观上讲,大国之间不存在这样做的动机,因为和平与合作更符合它们的利益。从客观上讲,无论哪个国家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都会使自己遭到无法承受的报复。即使是使用战术核武器,也无法避免核战争的灾难性升级,因为对于一个核大国来说,一旦核战争爆发,为阻止对方更大规模的报复,决不会像下棋一样亦步亦趋,而很可能倾其全力给对手以致命的一击。

(2)核武器的惟一用途就是进行威慑。“威慑”是指用武力使对方感到恐惧。然而,这种核威慑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起作用的。对于当代的西方国家来说,1990年发生的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事件应该是很大的威胁,但在那场战争中,核威慑并没有起任何作用。如果再往前追溯,核威慑对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也没有起作用。即使是对于古巴,它也没有作用。

(3)对于核大国来说,保存核武器也许还有军事考虑之外的理由,例如作为大国地位的标志。就英国而言,它发展核武器就没有明显的军事理由。用哈罗德债克米伦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欲望,是为了继续“在主桌吃饭”,保持与美国在军事问题上的平等决策地位。

(4)近年来,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己指出,核武器对他们的安全来说,更多的不是保证而是威胁。确实,拥有核武器就会构成对他国的核威胁。即使从来不打算使用,它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说,威胁从来都是相互的。一方威胁另一方,反过来自己也会受到另一方的威胁,尽管威胁的手段可能不同。核大国如果以核武器对他国进行威胁,那么受威胁的国家别无选择,只好要么迅速地用核武器把自己武装起来,要么利用其他更容易得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行报复。化学武器也许就是一种选择。受到反威胁的核大国,为了消除这种威胁,只好采取升级行动,要么使自己的核武器更加完善,要么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对于核大国来说,这无疑是困难的选择。

10.民族主义能解决民族问题吗?

【答案】民族主义不能解决民族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民族主义是具有排他性的,还会加深次民族主义和主民族之间的矛盾。民族主义可以建立国家,亦可以肢解国家。民族主义的精神思想和实际行为都是围绕民族利益产生的。由于它强调要把忠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放在第一位,因此它很容易激起一种非理性的、偏执的利己情绪,而置其他民族的利益于小顾。

(1)民族自决的困惑

民族主义所引发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民族自决的问题。民族应不应该自决,如果可以自决应怎样自决,这些问题从实际操作来讲是很难作简单回答的。在多民族的范围内实行民主式的表决,就使少数民族处在一种绝对的少数地位。民族自决只能是大民族的自决。少数民族永远不会成为多数,永远无法自决,除非在国际力量的支持下诉诸武力。一个不能自给自足的地区,民族自决可能使其陷入困境。

(2)解决民族问题的出路

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种办法是,组成现存国家的群体都尽量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对构成民族的任何群体来说,回顾只能适可而止。美国的民族模式向人们展示了一种选择,即以政治统一为基础实现民族融合。从现实政治实践看,以民族主义为原则解决民族问题,很可能会使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民族主义问题并非完全不受国际社会的制约。建立独立的国家,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就是需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因此,国际社会对于民族冲突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目前,国际社会对于民族分离问题的标准,即在什么情况下国际社会对于要求独立的国家应予承认,尚未达成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