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05政治学原理(含30%国际政治学)之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民族自决

【答案】民族自决倡言全世界各大小民族,皆可自行决定自己归属的政府体制、执政政党组织、政治环境与命运等。而这些决定不得为他国或其他政权决定。一般来说,此主义来自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及《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这两大世界人权文件皆在第一条明列民族自决原则:“所有人民都有自决权。他们凭这种权利自由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并自由谋求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虽然前述两大文件在第一条之后所列举的较偏向个人的人权,但第一条民族自决原则也成为民族权(或称集体权)的基础。

2. 国际合作

【答案】国际合作是指在国际政治中,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以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阿姆斯特茨认为,全球政治中的国际合作,通常有三个特征:①国家以及其他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是自愿的; ②合作涉及对共享目标的认同与承诺; ③合作所导致的是对参与老有利的结果。在国际合作中,通常存在某种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东西作为基础和保证。国家之间双边或多边的政治合作、经济合作、军事合作和文化合作等,在多数情况下会以某种条约或协定的方式加以固定。

3. 国际政治格局

【答案】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上主要政治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定的态势、样式和结构,它是国际政治力量之间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它具有时代性、整体性、联系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它一般可分为单级格局、两级格局、多级格局和两级多元格局等类型。

4. 冲突

【答案】冲突是指在词义上,“冲突”包含有“战斗”与“战争”的意思。作为人类群体间对抗的状态和行为,它具有广泛的内涵,既包括不可触及的思想、观念、文化和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对立,也包括可触及的如经济、军事等因素的竞争与对抗; 包括不使用暴力的对抗,诸如新闻媒体方面的冲突,也包括使用暴力的冲突,如军事冲突; 包括较低烈度的对抗,诸如边境摩擦,也包括高烈度的对抗,诸如大规模的战争。就参与者而言,它包括个人、小集团之间的对抗,也包括

国家乃至国家集团之间的对抗。就广义的“冲突”概念而言,发生在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国际冲突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战争则是具有特殊烈度的一种冲突形式。

5. 安全研究

【答案】安全研究是指学科定位上国际关系研究的子学科。然而,由于国际关系研究的产生是与最不安全的状态——战争——密切相关的,因此,所谓国际关系研究,首先表现为战争与安全研究。回溯历史,人们可以看到,作为国际关系理论渊源之一的修昔底德的学说,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分小开; 作为主权国家体系和现代国际关系起源的威斯特伐里亚和会,与三十年战争分不开; 1919年现代国际关系学的正式产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分小开。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国际关系学的产生是源于安全研究。

6. 民族国家

【答案】民族国家是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民族国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乃20世纪主导的现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实践。与18及19世纪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乃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治体制,因此,从一个民族构成政府体制,或者由数个民族经同一共享的政府体制构成的国族,都是民族国家的可能结合型式。

7. 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

【答案】①国际政治的行为体传统上可以分为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两类。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 国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领土、人口、资源和完整的主权(最主要因素)之后,才能独立的参与国际事务,并通过在国际体系中发挥作用和影响来实现自己的利益。②非国家行为体是与国家行为体相对的概念。它是指国家以外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的实体,它是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基础上产生的,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8. 地缘政治学

【答案】地缘政治学亦称“地理政治学”,是指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各种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结果的理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形成。采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把诸如疆域、气候、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文化属性、经济活动等现象综合起来,分析、解释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态势和国家的政治决策。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缘政治学研究有所发展,美国学者沃勒斯坦提出“世界体系论”,布热律斯基提出“大棋局论”等。是西方国家制定国家政治、军事战略和对外政策的一种理论依据。

9. 难民

【答案】“难民”是个源于法语的词汇,本意是指逃到国外以躲避危险和迫害的人。按照联合国的界定,所谓难民,是指那些有正当理由畏惧因种族、宗教、民族、参与某政治团体或政治

见解等原因遭到迫害而离开了原籍国,并且因为这种畏惧而不愿接受该国的保护,或那些没有国籍,离开了他以前的居住国并因此畏惧而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的人。当今国际关系中得到承认的难民,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离开了其原籍国,并受到已签署联合国或其他地区性难民公约的相关国家政府认可的难民; 另一类是联合国难民署根据相关公约认可为难民的人,这后一类难民也被称为“托管难民”。

10.安全困境

【答案】“安全困境”是指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两难抉择。“安全困境”的概念是赫茨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安全困境是一个结构性观念,按照这种观念,国家追求自身安全的意图会增大其他国家的小安全感,因为每一方都把自己的措施解释为防御性,而把另一方的措施解释为可能的威胁。在这里,核心的问题是国家间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巴特菲尔德把这叫做“霍布斯式恐惧”。他指出,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你会对其他国家有现实的恐惧感,别国也会对你有同样的恐惧。也许你对别国根本无伤害之意,做的只是一些平常的事情,但你无法使别国真正相信你的意图。你无法理解别国为什么会如此的神经质。反之亦然。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以为对方是有敌意的,无理性的,都不肯作出可使大家都获得安全的保证。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就是这种状态的产物。

二、简答题

11.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该理论与理性主义理论相比,有哪些长处与短处?

【答案】(1)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

①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同观念而不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

②有目的之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是由这些共同观念建构而成的,而不是天然固有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集体)观念因素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这种观念建构的结构,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结构,其本质是知识

(或观念)的分配。在这样的特定社会环境里,对行为体来说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共有的知识。共有的知识是指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这种共有的理解与期望能够建构行为体的认同(或身份)与利益。

(2)建构主义理论与理性主义理论相比的长处与短处

①建构主义理论与理性主义理论相比的长处

建构主义是冷战后凸显的学派。与理性主义的主流理论相比,提出了一种新解释,即从观念的视角解释了国际关系事实的由来与演变。与传统的主流理论相比,提出了一种新解释,即从观念的视角解释了国际关系事实的由来与演变。对一些重要问题,人们认为这一理论更具解释力。例如,对于冷战的突然结束,无论是用结构与权力政治,还是用相互依赖与国际制度,都很难进行解释,而用建构主义则可以解释为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接受“共同安全”思想,改变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