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17岁,中学生,因“发热4d,行走困难2d”于8月20日来诊。患者4d前发热,体温39.5℃,伴头痛、乏力、食欲下降,初以为患“感冒”,自服“感冒清”等药物治疗,但疗效欠佳。体温继续升高,最高达40.2℃。同时出现全身肌肉酸痛,并逐渐加重,以至于出现行走困难,由家属抬入病房。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关节炎”、“肝炎”及结核病等病史。查体:T40℃,P126次/min,R40次/min,BP100/66mmHg;急性病容;咽充血,结膜充血;腹股沟可触及数个蚕豆大的淋巴结,轻压痛;肝肋下1cm,双肾区轻扣痛;双下肢小腿部肌肉明显压痛,四肢关节无红、肿、痛,病理反射未引出。赫斯海默反应的发生机制是() A.肺出血。 B.肾衰竭。 C.钩端螺旋体死亡后毒素释放。 D.青霉素变态反应。 E.感染性休克。 F.肝损害。
患者,女,40岁,3天前右胁疼痛,痛势剧烈难忍,呕不止,午后发热,郁郁微烦,心下痞硬,大便五六日未解,舌苔黄,脉弦数有力。其病机属于()。 A.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少阳不和,兼阳明里实。 痰热互结。 阳明腑实。 水热互结。
《金匮要略》首先将水肿分为五类,其中不包括以下那一分类() 风水。 皮水。 正水。 涌水。 黄汗。
患者,男,47岁,2天前染发后引起头皮面部水肿,红斑,丘疱疹,较多糜烂、渗出,自觉痒痛,口干发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内治宜选用()。 A.疏风清热。 清热利湿解毒。 清热凉血。 活血化瘀。 杀虫祛风止痒。
流行病学研究范围哪项不对() 传染病。 健康。 精神性疾病。 肿瘤。 不包括车祸和意外伤害。
患儿2岁半,病初2天有轻微咳嗽,随后出现高热,体温达40℃,烦躁,频繁呕吐,查体:神志清楚,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巴宾斯基征阳性;脑脊液检查外观混浊,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2×1010/L,以多核细胞为主,糖2.2mmol/L,蛋白质1100mg/L。引起该病的病原菌最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