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科学(医学高级)题库>传染病题库

问题:

[单选,案例分析题] 患者男,17岁,中学生,因“发热4d,行走困难2d”于8月20日来诊。患者4d前发热,体温39.5℃,伴头痛、乏力、食欲下降,初以为患“感冒”,自服“感冒清”等药物治疗,但疗效欠佳。体温继续升高,最高达40.2℃。同时出现全身肌肉酸痛,并逐渐加重,以至于出现行走困难,由家属抬入病房。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关节炎”、“肝炎”及结核病等病史。查体:T40℃,P126次/min,R40次/min,BP100/66mmHg;急性病容;咽充血,结膜充血;腹股沟可触及数个蚕豆大的淋巴结,轻压痛;肝肋下1cm,双肾区轻扣痛;双下肢小腿部肌肉明显压痛,四肢关节无红、肿、痛,病理反射未引出。赫斯海默反应的发生机制是()

A . A.肺出血
B . B.肾衰竭
C . C.钩端螺旋体死亡后毒素释放
D . D.青霉素变态反应
E . E.感染性休克
F . F.肝损害

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只研究疾病的防制措施。 研究传染病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措施及效果评价。 足阳明经腧穴主治的共同特点是()。 热病,胃肠病。 神志病,热病。 生殖病、妇科病。 前头,口齿病,胃肠病。 眼病,热病。 患儿男,3天,足月顺产,生后5小时出现反复抽搐,皮肤轻度黄染,面部较长,眼距宽,耳位低,耳廓有切迹,下颌小。B超检查患儿房间隔缺损。血白细胞8.5×109/L,中性90%,淋巴10%。引起患儿抽搐的原因是() A.生后吃奶少,致低血糖惊厥。 核黄疸致惊厥。 颅内压增高致惊厥。 甲状旁腺发育不良,致低钙惊厥。 先天性心脏病致脑缺氧惊厥。 《金匮要略》首先将水肿分为五类,其中不包括以下那一分类() 风水。 皮水。 正水。 涌水。 黄汗。 流行病学研究是从() 个体水平研究疾病。 群体水平研究疾病。 分子水平研究疾病。 细胞水平研究疾病。 亚细胞水平研究疾病。 患者男,17岁,中学生,因“发热4d,行走困难2d”于8月20日来诊。患者4d前发热,体温39.5℃,伴头痛、乏力、食欲下降,初以为患“感冒”,自服“感冒清”等药物治疗,但疗效欠佳。体温继续升高,最高达40.2℃。同时出现全身肌肉酸痛,并逐渐加重,以至于出现行走困难,由家属抬入病房。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关节炎”、“肝炎”及结核病等病史。查体:T40℃,P126次/min,R40次/min,BP100/66mmHg;急性病容;咽充血,结膜充血;腹股沟可触及数个蚕豆大的淋巴结,轻压痛;肝肋下1cm,双肾区轻扣痛;双下肢小腿部肌肉明显压痛,四肢关节无红、肿、痛,病理反射未引出。赫斯海默反应的发生机制是()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题暂无解析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