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格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问题:

[单选] ( )是一种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

A . 形成性评价
B . 终结性评价
C . 定性评价
D . 定量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案例: 公开课那天,老师一面提问同学“作品的情绪基调主要通过哪些音乐要素来表现的”,一面充满自信、不慌不忙地点出了“碰碰响”页面。一位同学回答:“旋律”,教师的得意地点击了第一个答案,“哗——”随着鼓掌的声音效果,一块答板由空白的背面翻转到了有底有字的正面。“哈哈哈——”学生被这新鲜的一幕乐坏了,一位学生干脆站起来一口气报了三个答案:“速度、力度和节奏。”教师一一点出相应的答板,一时连续不断的掌声使教室内充满了成功的喜悦。荧屏上还剩两块答板,他们以翻转的答板所形成的对比色告诉着大家自己的秘密,教室里开始沉默了。“还通过什么要素来表现的?”教师催促了一句,但教室里依然一片沉寂,而且由于先前的热闹,这种沉寂愈发显得压抑。时间一秒秒地过去,台下的学生手撑脑袋、紧皱眉头;台上的教师期待着学生思维快快开窍。终于,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好欣喜,马上请他回答。“老师,是不是音区?”教师有点失望,因为那答板上的答案是“和声”和“音色”。尽管没有明说,那位学生还是感觉回答错了。稍后,又一学生蹑手蹑脚地问:“是调式吗?”此时,脑子里只有“和声”和“音色”几个字的教师,除了自言自语地重复了一下“调式”两字外竟不知怎么评判。一个直觉告诉教师,接下来会是一个不知将持续多久的“猜谜会”,它会严重影响整堂课的进程。 课后,听课老师与专家对教案设计、课件制作、学生表现虽然予以了充分肯定,但课堂的一个细节还是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和质疑,这正是课上曾使教师一度尴尬的“碰碰响”。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依据上题对《对鸟》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确定教学重难点。 (3)设定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分析歌曲《对鸟》谱例,写出: (1)调式调性。 (2)曲式结构。 (3)旋律特点。 以下不属于课中生成,与学生共建“互动网”的形式是( )。 妙用学生的错。 善用学生的问。 巧用学生的话。 活用学生的创新。 上课时一对同桌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后来说话声音越来越大,影响了同班同学上课, 最后老师当堂严肃批评了他们,这属于组织教学中的( )方式。 冷处理。 热处理。 温处理。 冰处理。 ( )是一种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题暂无解析

相关题目: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