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17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今天诗群
【答案】今天诗群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逐渐形成的一个诗人群体,又称为“白洋淀诗群”,因诗人北岛和芒克创办了文学刊物《今天》而得名。白洋淀是当年无数的知青下放点之一,地处河北保定,离北京较近。因此白洋淀知青点中有相当数量的家庭背景优越能够接触西方文学作品的高干子弟知青。他们自发地组织民间诗歌文学活动,逐渐形成了白洋淀诗群。在北京、河北、福建、贵州等地,都有这样的诗歌写作活动,且有的形成某种“群落”的性质。他们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写诗,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自身处境有关。这是“红卫兵运动”的落潮期,其诱因和动机来自对“革命”的失望,精神上经历的深刻震荡,以及个体对真实感情世界和精神价值的探求。代表诗人有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方含等。
2. 革命历史小说
【答案】革命历史小说是指上世纪50至60年代出现的小说创作潮流。它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特指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产生的作品,代表作有“三红一青”,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
3. 闻捷
【答案】闻捷是我国当代诗人。原名赵文节,又名巫咸。抗战后曾在武汉参加演剧活动。 1956年出版诗集《天山牧歌》,热情歌唱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和劳动,充满新鲜、风趣的情调,是五十年代最优秀的抒情歌集之一。
1959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第一部《动荡的年代》,1962年出版第二部《战斗的草原》。
1961年后在作协上海分会专事创作。主要诗集还有《祖国,光辉的十月》《河西走廊行》等。
4. 骆一禾
【答案】骆一禾是当代著名诗人,著有巨制长诗《世界的血》《大海》等。骆一禾抒情诗的主题基本上表现为对于爱、生命、青春的肯定和赞美,而他的长诗则反映了一种整体性的建构努力。骆一禾将长诗的实践建立在对于世界、人类及民族历史等因素的总体把握之上。他是海子诗歌一卓越的阐释者,对于中国诗歌的前景和诗人的任务,他提出了“修远”的命题,显示了诗人
宏阔的历史视野与深邃而沉潜的人格品质。
二、简答题
5. 结合代表作家作品,试述80到90年代“先锋小说”的主要特点与成就。
【答案】先锋小说是指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文学创作流派,又称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等。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两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①对当代中国小说的重新定义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
②出现一大批优秀作家作品
a.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b. 进入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三、论述题
6. 有学者认为“80年代文学”是“文学回到自身”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80年代对文学的规训无处不在。请结合你的文学史知识,结合80年代的具体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80年代文学是新时期的文学,对于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学界产生了分歧,有学者认为80年代是“文学回到自身”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80年代对文学的规训无处不在,二者都有其合理性。
(1)“80年代文学”是“文学回到自身”的过程
“回到文学自身”和“文学自觉”是80年代文学的突出特征。新时期文学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人道主义”问题大讨论之后,文学的反省由最初的政治层面的批判转向了文化层次的反思,将文学视野转向了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处。韩少功认为,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因此,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追寻是“回到文学自身”的要求。例如,阿城的《棋王》是对鲁迅有关民族“固有之血脉”精神的追寻。王一生在颠簸、困顿、精神和物质生活极度缺乏的知青生活中,魂系象棋,与世无争,被人称为棋呆子,最终借象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王一生身上,我们看到了老庄思想影响下的一种文化人格,既顺乎自然,又自强不息; 既淡泊自守,又不言放弃。
寻根小说之后,随着1985年以后新潮小说的崛起,中国新时期文学开始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觉写作阶段。对文学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的清理,对文学只关注社会政治层面问题的反省,对文学的“本体”、“形式”问题的重视成为潮流,出现了一批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还原探索语言和叙述的可能性的“先锋小说”,追求“零度情感”的叙述态度,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品有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恒的《狗日的粮食》等。可见,“80年代文学”是“文学回到自身”的过程。
(2)80年代对文学的规训无处不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再次被着重强调,虽然在新的历史情景下得到相应的调整,写作、批评的“自由度”有了增加,但与那种“价值多元”和理想化的“创作自由”的要求相反,“双百方针”的政治意识形态前提、原则再次得到坚定的强调。在80年代,尽管“文学自觉”曾是激动人心的口号,不过,即使是强调“纯文学”的作家,也摆脱不了时势关切和责任承担。面临着具体境遇中的“历史”提问,使有关“历史”清算和记忆的书写,儿乎成为80年代作家有意无意的选择。这不仅是“题材”意义上的,而且是视域和精神意向上的。80年代前期,文学的取材和主题,主要指向社会一政治层面,并大多具有社会一政治干预的性质。例如,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反映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引起了巨大反响,其文学性不可谓不强,但其中对政治、经济的富有倾向化的描写无疑是受到了鲜明的意识形态影响。
“新时期”政治、文学体制对文学生产的控制、规范方式,与50~70年代井没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是对“越界”的观点、创作的批评、惩戒,另一方面则是对合乎规范的作家作品加以褒奖,意识形态按照自己的意图,以权威的形式对文学艺术进行引导与召唤。例如,1981年,对白桦等的电影文学剧本《苦恋》和根据《苦恋》拍摄尚未公演的影片《太阳与人》展开的批判。1983年开始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对周扬、王元化、王若水等在“人道主义”“异化”等问题上的观点的批判,以及在诗歌上对“三个崛起”论的批判等。
总之,80年代的文学实践是一种“去政治化的政治”。80年代文学作为“文学回到自身”的过程常常是“自明”的,而“文学的规训无处不在”却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存在着,但这种内化的存在也是一种存在。80年代文学是一种“文化政治”或在“无意识”领域实践的政治,这无疑有助于打破文学与政治的二元对立框架,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
7. 谈谈巴金《随想录》的主题思想和表述特点。
【答案】《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1)主题思想
①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以来,历时八年,写完这部全长42万字的散文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这不仅意味着下作的艰辛,更是一次对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伴随着内心巨大冲突而逐渐深入的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