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大学哲学系611马哲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正确理解交往的概念?

【答案】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该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生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孤立的个人不能进行生产活动,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互相交换自己的活动,才能进行生产,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类便无法生存和活动。

(2)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属于交往理论的研究范围,交往概念只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交往始源于物质生产活动,又不仅仅存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它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4)人是交往的主体,交往双方都不仅要承认自己是交往的主体,同时要承认他人也是交往的主体,主体间性是建立交往关系的基础,是人们理解交往关系的关键。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情况是怎样的?

【答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从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来看,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

(1)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人们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生产关系作某些调整,但却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2)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陈旧,它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由基本适合变为基本不适合,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要求根本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而新的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并确立起来,又出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在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

因此,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永恒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生产发展的辩证过程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确立,又推动

生产力迅速发展。这种生产发展的历史辩证法,充分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3. 简述相对静止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案】相对静止是指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与平衡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承认物质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状态。

(1)相对静止原理的内容

①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运动和静止总是相互依赖的。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论运动,我们就不知道什么事物在运动或这是什么形式的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物质的多样性是从物质的永恒运动中产生的,但只有在物质的相对静止中才能显现出来。绝对运动是产生形形色色的不同物质形态的根源,而相对静止则是这些不同形态的物质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区别事物,对事物进行确定的分析,并把握其确定的性质。

(2)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原理的意义: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和量度,是物质分化的前提和条件。由十物质在运动中存在着静止这个方面,才能形成物质的多样性。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但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则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两者都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都是片面和错误的。

4. 如何全面理解可能性这个范畴?

【答案】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为全面理解可能性范畴,区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要分清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存在内在的根据、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变成现实的趋势。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并没有任何根据,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变成现实的事情。我们要做那些可能实现的事情,而没必要去做那些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2)要分清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具备了充分必要的条件和根据,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指虽有一定根据,但尚不具备必要条件,根据还不充分,当前无法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虽然当前无法实现,但随着现实的发展,条件的成熟,它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要做那些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事情,而尽量不要去做只具有抽象可能性的事情。

(3)要分清相反的现实可能性

即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我们要努力促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防止坏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4)要分清可能性的大小

把握可能性的大小,可以创造条件,正确地规定自己行动的目的和任务,使有利可能性的或然率增长,使不利可能性的或然率减小。

5.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实现了认识论上的革命性变革,是能动的反映论。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十分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主体理解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把客体理解为既是认识对象又是实践对象,认为实践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主体为了改造客体才去认识客体,而且只有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才能认识客体。这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揭示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过程的辩证法,认为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从客体到主体的反映过程,而且有从主体到客体的实践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贯穿着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真理与谬误、绝对与相对等一系列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由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观点,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科学的认识论。

6.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者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主体与客体之间是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没有这种关系,它们就不成其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实践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外部世界并不是自然地满足人的需要,而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变化着。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体,使之发生合乎于人的目的的变化。

③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体现在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在实践中,如果按照客体的本性和规律去改造,就能成功; 违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