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食物意象的多重意义——谭恩美四部小说的后殖民解读

关键词:饮食意象,文化差别,“他者”言说,权力,身份建立

  摘要

作为人类生存所需四大元素“衣食住行”之一,“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结合华裔作家谭恩美前四部小说中的饮食意象的多重意义:文化差别、“他者”的言说、权力争夺与身份建立,分析华裔作家通过书写饮食意象的多重意义阐释以女性为代表的华裔作为“他者”的现状、形成原因和她们为改变“他者”身份做出的不断努力,并总结出作家采用回写的策略重新审视后殖民阶段历史,食物意象中不仅蕴含着文化差别,“他者”言说的意义,更涵盖着“他者”持续不断的平衡权力在三种关系中的分配与建立身份的双重意义。论文除介绍和结论外,主体部分分为三章,分别为食物意象中的文化差别,食物意象中的“他者”言说,食物意象中的权力之争及身份建立。第一部分通过分析阐释食物意象中材料选择和用餐礼仪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这些现象主要体现在白人对中国食物的拒绝和餐桌文化的不明就里,在华裔子女方面则表现为她们对中国食物爱恨交加的情愫;反映出白人所代表的主流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排斥和边缘化,同时反映出华裔子女在美国主流文化和中国文化中的犹豫徘徊和身份迷茫。第二部分分析食物意象中“他者”的话语含义。“他者”的被动沉默使他们失去历史长河中的应有的地位。作者通过食物意象为他们提供了讲述的渠道,赋予他们话语权,使她们的历史得以见诸于世。尤其是文中的华裔母亲,她们的回忆中充满了饮食意象,她们将饮食作为一种语言符号追溯过去。广义上讲,母亲形象在华裔文学中一直以来都是读者眼中中国文化的象征。母亲通过饮食被赋予话语权,无异于给予中国文化自我展现的舞台。食物意象使母亲的故事可观可感,为母亲的经历提供详实而真切的历史背景。而对母亲的故事完全陌生的女儿们来说,食物意象是她们受到震撼时的缓冲剂和安慰,更是她们在听过母亲故事后对母亲和中国文化的认同。这种通过自揭伤疤的回忆来纠正历史的错误正是华裔作家的用于发掘历史、建立身份的写作策略之一。第三部分分析女性作为“他者”通过食物意象在男女关系中形成的依赖而独立的女性形象,在母亲们的相处中结成的竞争而关爱的姐妹情谊,在母女关系中形成的对抗而统一的文化联盟。在男性和女性关系中,女性和食物一样都处于被选择、被挑剔、被食用、被评论的地位,然而男性和女性的关系并不是处于截然对立,女性对食物意象的倾注成为她们获得家庭地位、体现自我价值、取得权力平衡的一种途径;生存于以男性的眼光为标准审查女性的社会中,女人们容易陷入既被男人当作食物又被自己当作食物的境地,然而女性之间结成的竞争又关爱的情谊使她们形成女性共同体,对抗“他者”的边缘化;母亲们通过提供和限制女儿们的饮食来控制她们,她们将女儿们视作精心烹调的一道菜展现给大家,坚持控制女儿的饮食使她们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女儿们则通过拒绝母亲的食物来摆脱控制以建立独立的自我。然而母亲和女儿本不是水火不容,食物意象是她们沟通的桥梁,是女儿们身上中美文化统一和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