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三国演义》的真实性是研究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它又是《三国演义》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论述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鲁迅先生1924年对《三国演义》有一段评论,涉及到对这部小说研究中的几个重大问题,而几个问题可以总括到《三国演义》的真实性的这一问题上。 第三部分:文章着重考察了《三国演义》的真实性。本章分为两个部分:①通过对小说不同版本在每回末尾的历史结算,发现小说的叙事是完全按照当时比较流行的宋代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一书来进行的。进而笔者又通过《三国演义》每回的内容与《资治通鉴纲目》的详细对比,指出:《三国演义》的叙事基本上没有远离正史的记载。而在具体叙事与写人方面,笔者提出:小说写作是以《资治通鉴纲目》为经以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纬,进行创作的。②笔者详细地分析了《三国演义》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曹操、诸葛亮、关羽,同时又分析了祢衡这个次要人物,再次验证上述论点。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在小说中,作者基本上把握了历史真实,首先把曹操看成一个大军事家。小说写了他讨黄巾、平袁术、擒吕布、灭袁绍、降刘表、讨张鲁、赶刘备、战孙权等一系列事件,在这些故事中,充分展现了曹操作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的丰功伟绩。同时,小说又把曹操塑造成一个乱世英雄。作者一方面有严重的封建正统思想,主观上想多方丑化曹操,而另一方面,在具体描写上,作者又能坚持历史真实性第一的原则,写了曹操早年举义旗讨董卓,晚年又未曾称帝,与口口声声不称王不称帝的诚谦君子刘备最终既称王又称帝的行迹形成显明的对比,非常值得人们深思。 诸葛亮是历史一位有名的政治家、忠臣,但军事上却才能有限。罗贯中虽然对诸葛亮非常敬仰,在小说对其多般溢美,然而,作者仍能坚持历史真实,既写了他历史上政治家伟大的一面,如隆中对、联吴抗魏,而且在小说中,也写了他军事上的缺陷,如他在北伐中,虽然费尽心机,多方努力,而最终去未曾成功,以自己病故失败而告终。 关羽是历史上一员武将、忠义之士,但为人骄傲。作者紧紧抓住他这一性格特征,既写了史有明载的斩颜良、诛文丑,又采取艺术上"偷梁换柱"之法,将历史上他人之事也改在他名下,如温酒斩华雄,多方渲染他的非凡武勇。但是,作者又写这他历史上的两俘一败:俘于土山之围、俘于麦城、单战吕布不下。而他要与马超比武,不愿与黄忠为列车员,充分展现了他的傲气。而他不忘刘备,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则形象地显示了他忠义的一面。 祢衡也是如此,历史称他"狡捷诡辩"。小说取材于历史,将《后汉书》中对他的记载通过形象化的典型故事,表现了他的主导性格--狡捷诡辩及其招致的后果。 通过对这几个人物的分析,笔者认为,小说作者在写人叙事中能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创作出了不朽的艺术典型,赢得人们的喜爱。 第四部分:结语。笔者通过以上分析,指出,《三国演义》的作者坚持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七实三虚"的创作方法,因而小说在写人叙事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为我们今天的历史剧、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