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818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冲刺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现代性
【答案】现代性是指一种新的、与以前不同的社会秩序。强调创新、变化和进步的一个权力、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特殊聚合体。现代性应该从两方面去理解。
①社会的组织结构方面,现代性标志着资本主义新的世界体系趋于形成,世俗化的社会开始建构,世界性的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之相应的现代行政组织和法律体系;
②思想文化方面,以启蒙主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性认知体系开始建立,教育体系以及大规模的知识创造和传播,各种学科和思想流派的持续产生,这些思想文化不断推动社会向着既定的理想目标发展。
2. 公民教育
【答案】公民教育是指掌握政治生活的技艺,培养公民积极合理地运用政治权利参与政治生活,德行可在政治权利的日常运用中逐步养成。公民拥有权利,却不可肆意放纵,自由首先在于学习如何自我管理、合法追求和支配个人利益。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如何运用自由,如何尊重他人的自由,如何自由地合作和服从,才能避免驯服于专制。总之,只有自律并能互敬合作的公民才能组成健全的社会,造就强大的国民。
3. 哈贝马斯
【答案】哈贝马斯是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社会学主旨是要把人类从统治中解放出来。关心人类的命运,实现人的自由是他的理论追求。他的理论实践从早期对知识论的反思批判到后期建立沟通行动理论,进而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探求人类未来的理想境地,奠定了他批判社会学体系的基础。但是,他的这种努力是企图在马克思和韦伯之间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带有理解主义的成分,因此,哈贝马斯仍然没有摆脱批判性的维护色彩。
4. 失范型自杀
【答案】失范型自杀又称动乱型自杀,主要发生在社会控制瓦解之时,是指由社会规范过于松弛所导致的自杀。规范松弛意味着削弱了对个人欲望的限制,会导致欲望的膨胀,其结果是各种不切实际的欲望发展起来,致使人们处于一种永不满足的基本状态,人们的行动缺乏适当的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而导致的自杀行为。
涂尔干认为,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可以遏制人的欲望,打消不切实际的幻想,提供生活目的
和人生意义,使个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大体一致。而社会急剧变化时,原有规范的约束力骤减,社会控制的机制大打折扣,个人欲望和实现愿望的手段不再和谐,挫折感的增加和生活意义的丧失,导致一些人通过自杀以寻求解脱,自杀率随之上升。
二、简答题
5. 什么是形式社会学?
【答案】形式社会学:
(1)齐美尔认为,当人们之间的交往达到足够的频率和密度,以至于人们能够相互影响并组成群体时,社会便产生和存在了。因而社会学需要研究人们交往的基本过程和形式以及社会组织类型。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这些相互作用模式即“社会交往的形式”。
(2)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别这些基本的社会交往形式。齐美尔特别强调社会学要研究各种社会交往的形式,他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就是“从各种现象中分出社会交往的要素……如同语法把纯粹的语言形式与这些形式赖以存在的内容分开一样”。齐美尔被认为采用形式主义方法来解释社会,这就是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6. 如何评价齐美尔形式社会学?
【答案】(1)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的思想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它从方法论和研究对象角度上对社会学作了有意义的界定,对社会学研究专门化和制度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形式社会学的具体研究很少被后来的社会学家继承,是因为形式社会学对于人类相互作用关系的描述过于抽象。齐美尔对于形式的特别强调,导致他所提出的形式类型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这些形式关系所具有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特征,更多地成为精神理解和思想的产物。
(3)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虽然论及了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但他在更多的情况下并不把人们的相互作用看做是社会的实在,而仅仅看成是一种社会过程,是“某种发挥作用的、使个体不断感受的东西”。
7. 齐美尔是如何探讨与分析“社会互动的距离”的?
【答案】齐美尔对“社会互动距离”的探讨与分析
(1)齐美尔认为,互动的形式、事物的价值等至关重要的问题,都与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相对距离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由相对距离所决定的。他在《货币哲学》中提出了一条关于事物价值的根本原则,即事物的价值是由其与行为者之间的距离确定的。一个事物如果与人的距离太近或太远,都将变得毫无价值。
(2)例如,如果一个人发现一个距我们一亿光年的完全由黄金构成的星球,由于其距离过于遥远,我们无法到达那个地方,因而,这个星球对我们毫无价值。空气是我们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但由于离我们太近,太容易获得,因而也没有什么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通过努力并且只有通过努力才会得到并且能够得到的东西。
三、论述题
8. 试论新功能主义对功能主义的批判与超越。
【答案】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老一辈社会学家的隐退,新一代社会学家的崛起,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了崭新的景象。新功能主义的兴起就是一个重要表现。新功能主义观点的最有力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亚历山大。他首先使用了“新功能主义”一词,并在此方面提出了富有创建性的理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他用这一新的观点对社会学理论传统做了检释与重建。
(1)从新的视角来理解传统功能主义
杰夫雷•C •亚历山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理论著作,旗帜鲜明地倡导新功能主义观点。他在其《新功能主义》一书的导言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功能主义观点。他指出,新功能主义的出现,虽然不是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的翻版,但二者有某种亲缘关系。他认为“功能主义”所指的并非是一套概念、一种方法、一种模式或一种意识形态,它是指一种传统。他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去理解功能主义传统:
①功能主义虽然没有在解释性方面提供一种模式,但它所提供的是社会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图景,故在更具描述性的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式。
②功能主义像关注结构一样关注行动。而且,其行动概念如同关注实践和手段一样,去关注表意性的行动和行动的目的。功能主义非常关心在限制和规定的手段下达到目的的程度。
③功能主义认为整合是一种可能性,而社会控制的变异和过程是事实。均衡论尽管不能作为对实际的社会系统分析的参考点,但它可以作为功能主义系统分析的参考点。
④功能主义假定人格、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区分对社会结构来说是必要的,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紧张是变迁和控制的持续根源。所以,功能主义除关注“社会性”或制度性的分析外,也关注相对自主的文化和社会化问题。
⑤功能主义把分化看作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分化也是导致个人化与制度性强制的主要形式。
⑥功能主义追求不同于其他社会学分析层次的独立的概念化和理论形式。
(2)对传统功能主义的批判和继承
①对帕森斯理论传统持批判继承态度,既强调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承续关系,又强调从内部批判帕森斯理论的必要性。其中,亚历山大批判了帕森斯理论的实证主义认识论基础,主张在“后实证主义”科学观的基础上重建多维度的理论框架。新功能主义者还重新解释了帕森斯理论,以此矫正反功能主义的偏颇。
②新功能主义尚未具备统一的理论形态。被归在新功能主义名下的社会学家,老一辈的有贝拉、英克尔斯、斯梅尔塞等人,新一代的有亚历山大、艾森施塔特、卢曼、施卢赫特等。他们除了具有共同的理论传统外,在许多问题上持有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新功能主义只能说是以超越战后社会学发展之第一阶段和建立新的综合理论为目标的尝试。
(3)新功能主义对传统的功能主义的超越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