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语言学综合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语言混合

【答案】语言混合是指多种语言融合产生的语言。目前己知的混合语都是两种语言的混合。虽然语言间的相互借用和影响非常普遍,但是真正的混合语并不多。混合语的产生有可能标志着新的民族或文化群体的产生。例如,海地有以法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牙买加有以英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

2. 双向聚合群

【答案】双向聚合群是指每个语音按照两个区别特征所组合成的一种聚合群。语言中的音位不是孤立的,每个音位都通过自己的区别特征和其他有共同特征的音位联系着,聚合成群。由于一个音位常常有多个区别特征,所以同一个音位一也就常常同时处于多个聚合群。它是音位系统的主流,处于双向聚合中的音位,在结构上具有平行对称的特点。

二、简答题

3. 举例说明什么是指示语。

【答案】指示语是话语中跟语境相联系的表示指承信息的词语,也就是说涉及到话语所谈论的事物、事件以及它们在时空中的存在方式、运动方式等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人称指示语

人称指示语在语言中表现为一、二、三人称。在话轮中,有若干语用表现第一话轮开始时,发话人可通过使用人称指示中的呼语为下一话轮选定对话人,而且话语本身会表达出一个或多个言语行为。有时,当发话人的话轮由对话人接过去时,如果发话人的话语中有指示语,则该指示语在第二话轮中要作相应的改变。

(2)时间空间指示语

这类指示语表承话语中关于时间或者空间的信息。空间指示语是话语中关于方位、处所的指示,又称地点指示。

(3)社交指示语

社交指不是用来指明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或发话人和所谈及的人(第三方)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社交指不体现在交际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之中,凡是能表明发话人和受话人或第三方之间社会关系的语言形式,都是社交指示语。从中可以判别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来:是平等关系还是权势关系; 是关系亲近还是关系疏远; 是异性关系还是同性关系,等等。如第二人称单数通称形式“你”和尊称形式“您”的运用就反映出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的关系。

4. 有人说,汉语难学是因为汉语的语法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态变化; 英语则相反,有着完美的语法形态。汉语差英语好,所以汉语是一种落后的语言。请举出汉语和英语的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主要理由如下:

(1)语言类型不同决定语法结构不同

①汉语属于孤立语,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所有的词几乎都由词根语素构成。孤立语中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变动。

②英语属于屈折语,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主要是靠词形变化来表示,因而词序没有孤立语那么重要。一个屈折词缀可以同时表示好几种语法范畴义。此外,屈折语的词根和屈折词缀结合得很紧,脱离屈折词缀,词根一般就不能独立存在。

(2)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

①不同类型的语法本身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每种语言都源于遥远的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它们的语法规则都满足语言的基本功能需要。所以不能以语法结构说汉语差英语好。

②二者因为语法类型不同,所以语言结构和特点不同,某种语言的产生都是与社会相适应的,都具有其使用价值,而不能说哪一个的语法结构不合理。

(3)母语的干扰

人们熟悉本族语言的结构类型,在学习其他的语言时会感到不习惯。例如,西方人学习汉语,感到汉语的语法规则太活,不好捉摸。“这本书看了三天”,意味着已经看完,再加上一个“了”,变成“这本书看了三天了”,反而是没有看完的意思。

汉人学习英语,也不习惯它的变格、变位,感到其结构牵丝攀藤,重复而又麻烦,不如自己的语言干净利索。这些都是习惯问题。任何语言都必须有足够的语法表达方式才能适应交际的需要,无非有的采取这种方式多点,那种方式少点,有的恰好相反罢了。

总之,从原则上说,语法不能分高低优劣,每种语言都具有普遍性的特殊表现。

5. 词义引申大体可分为隐喻和换喻两种,换喻引申和隐喻引申有什么不同? 试举例说明。

【答案】隐喻和换喻是引申的两种类型,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1)隐喻引申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

例如,汉语“习”的本义是“数飞”(《说文》),也就是鸟反复地飞的意思:“鹰乃学习”(《礼记·月令》),就是小鹰学习反复地飞。从这个意义派生出“反复练习、复习、温习”的意义:“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就是“学了要按时反复温习”。这是因为“复习”“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和反复地飞有相类似的地方。“针”的窟窿像人眼,因而“眼”可以通过隐喻指针的窟窿(英语的“eye ”也有同样的引申)。

(2)转喻的基础不是现实现象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日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例如,英语的“pen ”本来是“羽毛”的意思,由于古代用羽毛蘸墨水写字,羽毛和书写工具经常联系,于是“pen" 增加了“笔”的意思。“China ”,是“中国”的意思,由于瓷器是中国出的,因而可以用“china ”,指瓷器。法语“bureau ”的意义是“毛布”,后来指铺毛布的“办公桌”,

进一步指有“办公桌”的“办公室”,最后又指办公的机构“厅”“局”。

三、论述题

6. 论述语言分化的原因,并分析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联系和区别。

(1)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

(2)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两者之间有联系吗? 为什么?

(3)比较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

【答案】(1)语言分化的原因

语言只要在社会中使用,就会不断地缓慢地变化。同一社会总有程度不同的分化,每个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际密度总是不均匀的,于是语言的创新总是在交际密度高的人群中或区域内优先传播,这造成了语言的分化。

(2)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联系和区别

①联系

a. 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的体现。

b. 都没有全民性特点,社会方言通行于某个阶层,地域方言通行于某个地域,当然,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范围内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

c. 都要使用全民语言的材料构成。

②区别

a. 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山社会群体的不同性质而形成的语言变体。

b. 地域方言的差别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往往表现为系统上的一系列差别,尤以语音差别最为突出; 社会方言主要差别是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以及一些特殊词汇的使用。

c. 地域方言在一定的地域通行,有自己的语言结构系统(语音、词汇、语法); 社会方言一般来说没有自己特殊的语言结构系统,材料和规则为全民或当地方言所具有,仅有社群特点。

d. 地域力言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可以扩大差异,成为具有亲属关系的独立语言; 社会方言必须依托全民语言,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语言。

7. 为什么印欧语语法理论不完全适合汉语语法的研究?

【答案】印欧语法理论不完全适合汉语语法的研究,主要是因为与印欧语言相比,汉语语法有其自身比较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例如,“不很好”和“很不好”,因语序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在“我和弟弟”“我的弟弟”中,“和”表示并列关系,“的”表示偏正关系,由于虚词“和”与“的”的不同,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和意义也不相同。

(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无论语素组成词,词组成短语,或者短语组成句子,都有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例如,词“地震”、短语“身体健康”、句子“火车开动了”都是主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