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尽心
【答案】“尽心”是指尽量发挥和扩充自我本心,培育心中的善端,使之充分发育成长。 ①孟子认为善端如同种子,具有熟之美之的一切潜能,只要坚持扩而充之,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②他还认为由于善性根植于心,所以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尽心”功能,就可以确定心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就是自己的本性,即“知性”;
③又由于善性受之于天,是“天之尊爵”实际上人之性也即天的本质属性,所以确定了人的本性为善,就能体认天命和天道,即“知天”。孟子把天作为善的最终根源,赋予天以道德属性,同时也沟通了人的心性和形上之天,使性善论拥有了终极的根据。尽心——知性——知天,这三个程序贯穿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始终,集中体现了孟子的道德修养方法和认识论的路线。
2. 正名
【答案】正名是指辨正名称与名分,以使名实相符。孔子提出“正名”主张,力求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的局面公孙龙将正名观点应用于名实关系,认为正名是为了实现名称合乎事实。墨子认为,正名在于使彼此之名各得其当。《管子》则把正名看作使形名相符的手段。韩非认为,实行法治,必以正名为原则。荀子的著作《正名》篇,提出要使名实相当
3. 止观
【答案】“止观”是证入涅盘境界的要法,是天台宗的根本教义。“止”“观”是印度佛教修行方法中的两大支柱,在我国的天台宗之中更成为禅定方法中的特殊法门。止,义为平静,乃是心处于专一、不动、无烦恼、安宁的状态,亦即禅定的修行法门。观,乃是直观觉照一切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亦即智慧的修行法门。“止观”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禅定修行的实践方法。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教理与修证两大部门,称教观二门。上述广狭两方面意义,用于个人修行,是指定慧相资,解行并重; 用于弘扬教义,组织学说,则是指教观二门的相资并重。
4. 知难行易
【答案】“知难行易”出自孙中山《民族主义》。他反对“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及“知行合一”说。他总结出人类有“不知而行”、“行而后知”、“知而后行”的发展过程规律。“知难行易”包含两方面:
①先有实践,后有知识,倡导“不知亦能行”;
②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知识是难能可贵的,必须重视科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提出“能知
必能行”。
孙中山的知行观是他的哲学体系的精华部分,他对知行关系的深入阐发,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知”和“行”的范畴。
5. 性日生日成
【答案】性日生日成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用以表述人性生成变化的哲学命题。他认为,性在人出生以后,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天命”的过程不仅仅在出生的那一刻,也在人的后天成长过程中。即人性是个发展的过程,性的成就也不能忽略后天的因素。但是他也不反对有先天的道德原则,人初生时候获得的性是是善的,这个层次的性人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然而,在人出生以后,人就拥有选择的能力,可以自己进行选择。这时候,由于后天习性以及感性情感好恶,就会不辨好坏,从而人性也会随之改变。王夫之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人性,包含着相当深刻的道理。
6. 《周易参同契》
【答案】《周易参同契》又称《参同契》,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包含系统的内外丹理论的养生著作,作者是东汉人魏伯阳,后被道教吸收奉为养生经典。该书主体分上、中、下三篇,主要讲述的是道家的修炼方法,即丹法。该书丹法的理论基础是黄老学说。此外,该书还引入易象、节候,论述成丹原理和火候进退。自唐宋以来,《周易参同契》深受道家重视,被称作南宋初祖的张伯端在《悟真篇》中称其为“万古丹经王”。
7. 形而上者谓之道
【答案】形而上者谓之道是指阴阳及其“道”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不露形迹的。《周易·系辞上》中记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国哲学史上,《易传》提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这两对概念,逐渐被哲学家发展为表述抽象与具体、本质与现象、本源与派生物的范畴。汉唐以来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辩论。宋代的朱熹说:“理,形而上者; 气,形而下者。”清代学者戴震则说:“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孟子字义疏证·天道》)
8. 无名
【答案】“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 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二、简答题
9. 周敦颐“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 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
【答案】(1)释义
周敦颐提出了“主静”学说作为修养方法,认为“无欲故静”。“静”就是安定、安宁,而“无欲”是指排除各种干扰心灵的欲念,使得心灵达到虚静的意识状态。他认为,人能“无欲”仁义道德的“本性”也就充分发挥出来了。
(2)观点
①无欲则静虚动直者,如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不假思念,当时即起之恻隐之情,是直起。本此而发生之行为,亦是直动。此等直起之念,及本此而发生之行动,无个人利害之见,参于其间,故是公的。故曰“动直则公”也;
②若此人一转念,则“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之意,“要誉于乡党朋友”之意,相间而起,此等意即是“欲”其起非系直起,本此而发生之行为,亦小是直动。此等转念,及由此而起之行动,有个人利害参于其间,故是私的,所谓“私欲”也。语谓初念是圣贤,转念是禽兽,意义即如此。若吾人心中无欲而静,则心如明镜,无事则静虚,有事则动直。《通书》曰:“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
③“寂然不动”即静虚,“感而遂通”即动直。“明则通”者,吾人心中无欲而静,则心如明镜,寂而能照。明则能如此,不明则不能如此也;
④天地至公,故无小覆载,所谓“溥”也。公则能如此,小公则有私覆私载而小能如此矣。“圣人之道,至公而己矣。”故曰:“明通公溥,庶矣乎。”
10.章太炎“俱分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俱分进化论”是中国近代思想家章太炎提出的关于社会历史进化的理论。
(1)善和恶、苦和乐“双方并进”
章氏认为,人类进化并不是一个简单地向理想世界趋近的过程。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善和恶、苦和乐是“双方并进”的,即“俱分进化”。
(2)倾向于“文明否定论”
章氏认为,恶和苦的进化给人类造成的消极影响远大于善与乐,因而他认为进化这一客观事实虽不可否认,然而进化对人类产生的作用并不是正面的,随着社会的进化,必然导致罪恶的扩大和痛苦的加深,人类社会永远不可能达到尽善至乐的境地,他倾向于“文明否定论”。
(3)主张建立“五无”社会
章氏认为,为了彻底摆脱进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恶与痛苦,应该建立无政府、无人类、无聚落、无众生、无世界的“五无”社会。
(4)评价
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有一定道理,然而他因此就否定文明进化,还提出“五无论”反映了他后期思想中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