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宁波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学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信息管理如何分类?

【答案】信息管理的分类包括:

(1)按管理的层次分类,信息管理可分为宏观信息管理、中观信息管理、微观信息管理。

(2)按管理的内容分类,信息管理可分为信息生产管理、信息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产业管理、信息市场管理等。

(3)按应用的范围分类,信息管理可分为工业企业信息管理、商业企业信息管理、政府信息管理、公共事业信息管理等。

(4)按管理的手段分类,信息管理可分为手工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

(5)按信息的内容分类,信息管理可分为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管理、教育信息管理、军事信息管理等。

2. 权益资金筹集和负债资金筹集的力式分别有哪些?

【答案】(1)权益资金的筹集方式主要有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和留存收益三种。

①吸收直接投资

吸收直接投资是指企业小以股票为媒介,而以合同、协议等形式吸收国家、其他企业、个人和外商等主体投入的资金,形成企业自有资金的一种筹资方式。

a. 吸收现金投资;

b. 吸收非现金资产投资

c. 吸收实物资产投资(包括房屋、建筑物、设备等);

d. 吸收无形资产投资(包括商标权、专利权、土地使用权、非专有技术等)。

②发行股票筹资

股票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自有资本而发行的有价证券,是投资者借以取得股利的凭证,它代表了投资者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股票持有人即为公司的股东。公司股东作为投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资产受益权、公司重大决策权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并以其所持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2)负债资金的筹集主要包括发行债券、商业信用和和赁筹资等形式。

①发行债券

债券是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向债权人还本付息的一种有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债券称为公司债券; 非公司企业发行的债券称为企业债券,这主要是相对于国家和金融机构发行的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而言的。

②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的方式进行购销活动而形成的借贷关系,它是企业间直接的信用行为。商业信用产生于商品交换之中,其具体形式主要是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

③租赁筹资

租赁是一种合同性协议,它规定资产所有者(出租人)在一定时期内,根据一定条件,将资产交由使用者(承租人)使用,使用者在规定时间内分期支付租金并享有对租赁资产的使用权。

a. 经营性租赁又称服务性租赁,是指在较短的时期内,出租人向承租人出租资产,承租人获得资产的使用权并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出租人可以提供与租赁有关的服务。

b. 融资性租赁又称资本租赁,是一种以融通资金为目的的租赁方式。承租人可在资产的大部分使用寿命周期内获得资产的使用权,租赁期内的租金足以使出租人收回设备的成本并有一定的投资报酬。出租人一般小提供保养、维修等服务。

3. 质量管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以及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泰罗创立了一套工业管理理论。为保证生产各环节协调发展,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其间必须有专门的检验环节,便将产品的检验从制造过程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过程。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零部件的互换性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数组织因此设立了检验部门,配备了专职检验队伍,负责产品质量检验和管理工作。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这一阶段是以半成品、成品的事后检验把关为主的质量管理阶段。这种事后检验杜绝了不合格品流入下一工序或出厂,对于保护顾客利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同时应看到,它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和控制作用。百分之百检验会增加费用,在大批量生产情况下弊端尤为突出,在一定情况下既不经济也不可能,并且这种方式只注重结果,缺乏系统意识,没有预防能力,出现质量问题时容易出现责任推%。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1942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统计学家休哈特博十将数理统计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提出了控制图方法和预防不合格理论。他认为质量管理不仅要有事后检验,并且在出现有废品生产先兆时就要进行分析改进,从而预防废品的产生。控制图的出现是质量管理从单纯的事后检验进入检验加预防阶段的标志。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预防制造过程不合格品的产生。质量管理职能由专职检验人员转移给专职质量控制工程技术人员,它也标志着质量管理由事后检验转到事前预防上来。但统计质量管理也存在缺陷,由于其过分强调数理统计方法,忽视了组织管理工作和生产者的能动作用,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是数理统计方法,是少数数理统计学家的事。在当时计算机及数理统计软件应用不广泛的情况下,它使人们感到高不可攀,难度太大。这一阶段也只能按标准要求防止制造过程中产生不合格品而不能防止有缺陷的产品。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工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出现许多大型复杂产品。人们对于质量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必须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把质量问题作为有机整体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实施全员、全过程的管理,全面控制产品的质量形成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基于上述背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先后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让顾客和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质量管理是公司全体员工的责任; 质量控制不能仅限于制造过程,在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均需要质量管理; 解决问题方法多种多样,不是仅限于检验和数理统计方法,主张用全面质量管理代替统计质量控制。

4. 国际企业管理的组织模式主要有哪些?

【答案】国际企业管理的组织模式主要有:

(1)出口部门

当出口销售量占企业销售总量的比重较大时,为了对出口经营实施更好的控制,企业往往设立独立的出口部门。出口部门负责所有出口产品的市场定价、促销与国际客户关系管理等业务。

(2)国外子公司与国外事业部

①企业为了进一步发展、开拓国外市场,强化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往往设立本企业(母公司)下属的国外公司法人组织(子公司)。

②为了对国外销售子公司与制造子公司进行管理,一般在企业内设置国外事业部。

(3)国际事业部

随着国外生产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在世界的主要地区都设立了数量较多的生产、销售子公司,国外经营活动在企业整体经营中已占据重要位置。为了更好地推进企业的国外经营业务,企业的国外经营业务管理组织从国外事业部向国际事业部转换。

国际事业部与国内事业部具有同等的组织地位,其作用是管理、控制国外经营业务,并被赋予有关国外经营业务的一切责任与权力,国外子公司也在其控制与管理之下。

(4)全球化组织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从全球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出发构建全球化组织。全球化组织的构建基础一般可以选择以世界产品类别为基础或以世界地区或国家为基础。主要包括:①世界产品事业部组织; ②世界产品事业部组织:③世界矩阵组织:④跨国网络组织。

5. 什么是组织文化? 其构成和特性是怎样的? 如何来建设组织文化?

【答案】(1)组织文化的定义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组织文化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①组织的最高目标或宗旨。②共同的价值观。③作风及传统习惯。④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⑤组织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2)组织文化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