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知识生产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已体现得越来越重要,而博士生教育是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活动,被看做是创新、研究以及发展能力的重要来源。我国博士生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从数量上来看已然跨入博士生教育的大国行列,但是其培养质量尤其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何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是今后博士生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以博士学位论文和学术发表为代表的知识产出,是博士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厘清博士生知识产出现状,深入探究博士生知识产出的影响要素及内在逻辑,对进一步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文在有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博士生知识产出的影响因素模型,对某“985工程”建设高校2011-2013年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学位论文质量、在读期间学术发表情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综合实证研究,并从博士生个体因素、导师因素、学科特征和生源质量四个维度对博士生知识产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
1、从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情况来看,综合评价结果呈正态分布,其结果是可信的。各项分指标中,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得分最高,其次为写作水平、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最低的是创新性成果。同时,创新性成果的方差最大,说明专家对论文创新性评价的分歧较大。在评阅方式方面,对同一篇论文采取明审和盲审结果的配对比较分析表明,明审的各项指标得分均高于盲审结果,并且创新性成果这一指标的得分在两种评审方式间的差距最大。
2、从学术发表情况来看,博士生在读期间高水平学术发表的数量、影响因子和与导师合作发表情况,各学科的差异较大。但是,不管是从人均发表高水平论文数还是发表论文的质量来看,都是逐年稳步提升。
3、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与高水平学术发表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其中,论文的综合评价与之相关系数为0.495,而分项指标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创新性成果与学术发表的相关系数相比其他分指标也是最高的。从学科差异来看,应用硬学科与学术发表的相关性比纯硬学科更强;从博士生从事的论文研究性质来看,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博士论文质量与学术发表的相关性比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大。
4、博士生知识产出影响最大的是导师因素,其中导师的学术水平是最关键的因素。导师同时指导的博士生越多,博士生的知识产出越低;导师承担的纵向课题经费对博士生知识产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导师的性别、年龄、指导经验、承担的横向课题以及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对博士生知识产出没有显著影响。
5、从博士生自身情况来看,博士生年龄越小、学习时间在4-5年、全脱产学习、有国际学术交流经历的博士生知识产出最高;录取类别为非定向、选拨方式为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的博士生知识产出较高;而博士生性别对知识产出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博士生本科和硕士就读院校类型与知识产出之间没有明显关联。
根据以上研究发现,论文提出了如下建议:坚持把盲评作为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大力加强评审专家库的建设;坚持把学术发表作为博士生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科学设置博士生学术发表的要求和标准;加强过程管理,建立有效的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改革博士生招生录取制度,大力提高直博生、硕博连读生比重,打破“身份”歧视;改革博士生导师遴选制度,以学术水平和承担重要学术价值的科研项目为重点,完善博士生导师动态调整机制;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博士生国际化培养的力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