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38政治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答案】执政党的权力,是指特定社会政治生活中处于执政地位的政党的权力。从本质上来讲,执政党的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是一致的。不过,由于社会公共权力是全社会范围内的政治权力,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力量凝结,而执政党作为统治阶级或阶层的核心组织,其构成成员范围要小于社会成员,因此,就全社会的范围和层次来说,社会公共权力是政治权力,执政党力量是社会政治力量。而因为执政党执掌着社会公共权力,所以它是特殊政治力量。由此可见,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的关系,实际上是执掌社会公共权力的政治力量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1)作为执掌社会公共权力的政治力量,执政党的力量在社会公共权力意志形成和实际运行中具有领导地位,它代表本阶级或者阶层的利益和意志,在社会公共权力的运行方向、运行过程中起支配性或主导性作用。显然,执政党与社会公共权力的关系是领导关系。
(2)由于社会公共权力是特定意义上全社会范围和层次的政治权力,执政党的力量则是执掌该政治权力的政治力量而不是该权力本身,因而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是执掌关系。而执政党要有效地实现对于社会公共权力的执掌,就必须在社会公共权力规则如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必须使得执政党代表的特定阶级或者阶层的利益要求与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具有实质上或者形式上的一致性,必须以法定的程序或方式把执政党的意志和要求转化为社会公共权力意志和要求。
(3)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执政党以党魁任内阁魁首并组阁、党的议员组成议会党团影响立法等方式来实现这种转化,以此掩盖其少数人统治的真相。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执掌社会公共权力,并以制定、主倡和贯彻基本政治路线、原则、方针,推荐公共权力机关领导人选等方式,经过人民的权力机构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和批准的法定程序,使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在社会公共权力中得到体现,形成法定意义上的社会公共权力意志和主张。
2. 如何理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答案】(1)政治学中的“市民社会”主要是指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的、独立于国家权力控制的自主社会领域。政治学者对市民社会性质的理解并不是统一的,总的来看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①自由主义观点。认为市民社会乃是个人自由的体现,它是保护个人自由和发展个性的领域,因此市民社会的自主性神圣不可侵犯。只有在市民社会获得充分自治的条件下,才能保证个人的合
法权益不受侵犯和社会的多样性。国家对市民社会的干预不仅是不正当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是无效的。
②社群主义观点。认为市民社会是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名利场,是相互冲突、争权夺利的自然状态,国家则是代表公共利益的统一力量,因而主张以国家去统合市民社会,结束市民社会内部的分裂状态。
(2)以这一理论对立为出发点,市民社会和国家究竟谁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的分歧:
①一派观点主张市民社会主导,认为市民社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同时有效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体现自主、平等、公平等基本原则,所以市民社会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所在。
②一派观点则主张国家建设优先,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间题是反贫困,而市民社会无助于反贫困,只会导致贫富分化,最终是市民社会分裂,富有阶层通过各种方式操纵国家从而使国家反过来控制社会,形成一种畸形发展。总结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建设一个强有力的自主性国家,才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社会发展的正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统合社会力量,集中资源去推动社会发展。
③一种折中的观点。认为国家与市民社会是相互依存的互动力量,不存在哪个重要哪个次要的问题,都应该保持最高程度的自主。
实际上,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往往取决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需要。片面地强调市民社会自主性,以市民社会反抗国家,或者片面强调国家自主性,以国家去压制市民社会的创造力,都可能陷入理论和实践的误区。
3. 如何理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答案】(1)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①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社会合作,从而在根本上改善了社会生活。国家兴起之后,借助国家的强制力量去保护私人财产,维护市场契约,更主动地创造各种社会交往和合作的机制,从而大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②国家也由于野心勃勃,一心向社会扩张自己的力量,所以也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内聚力和传统社区的社会网络,消弱本本来就存在的一些社会合作。
③只要国家与社会形成了利益的一体化,就会产生一个“强化市场型政府”,国家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如果国家与社会的利益是分离的,国家十预无非就是为了巧取豪夺。根据这一理论,国家十预的关键不在于要还是不要,也不在于干预的数量有多大、程度有多高,而在于国家干预的质量,它是强化市场的,还是压榨市场的。
4. 简述影响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
【答案】从国际比较的研究成果来看,一艘影响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是:
(1)制度因素。一般情况下,公民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参与政治活动的,制度本身界定了参与政治的资格、形式、范围等方面。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尽管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度与一国政治体
制是否提供充分、平等的参政形式和渠道相关,但一国社会制度的性质与公民参与程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2)社会困素。西方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较发达社会的政治参与受到包括教育、收入、职业团体、性别、年龄、宗教、人种、地区等方面的影响,并且这些因素之问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一般认为,政治参与水平较高的有:教育程度、收入、职业地位较高者、中年男性; 隶属于组织和社会团体的成员等。
(3)心理因素。政治参与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政治参与的水平和程度,参与者受到自己能够影响政治过程的感觉、政府或政治领袖的行为是否符合公众利益的态度、自己关注政治程度的感受等因素的影响。
5. 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答案】(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政治知识、政治价值、政治信念及政治行为模式的获得受着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包括:
①利益因素
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政治关系、获得社会政治知识、参加政治生活的原动力。正是在不同的利益要求驱使下,人们才进入政治社会化过程。因此,没有利益因素的作用,政治社会化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此外,利益又规定着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方式,不同的利益要求影响着人们选择不同的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媒介和方式。
②政治权力因素
政治权力从两个方面影响着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a. 政治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影响着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发生和发展,政治权力促进或阻碍社会成员利益实现的效能,政治权力对社会生活的覆盖程度,政治权力为社会成员进入社会政治生活所提供的实际可能,都影响着政治社会化的发展程度。
b. 政治权力本身所推行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对于人们获得政治知识和价值,进入政治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地位,特定的政治权力总是要创设特定的政治教育机构和特定的政治传播媒介,配备特定的政治教育人员,倡导和灌输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信念。
③政治权利因素
a. 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法定资格。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这种政治资格的法定内容、实现方式和实现程度,会影响着政治社会化的范围、方式和程度。
b. 政治权利赋予社会成员政治活动和实践的可能空间,对于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方式产生着重要影响。
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a. 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政治社会化过程有重要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会给政治社会化提供较为有利的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进一步促进政治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