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华大学人文学院835政治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权力
【答案】权力是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制度化的支配性社会关系。权力具有支配性、强制性的特征,是实现社会秩序的基本方式。权力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第二,权力是一种不对等的支配关系,在权力关系中总是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在被支配的地位。第三,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的、相对稳定的支配关系
2. 民主政体
【答案】政府的权力源于被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公民有权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参与决策过程。即在个人拥有某种不可侵犯的权利的同时,社会应当确保所有人在影响其生活的决定中有平等的发言权。基本特征是议会制度、选举制度以及政党制度是民主政体根本的制度保障; 立法、行政和司法各权力部门之间的功能分离; 国家与公民社会的结构性张力,公民社会(civilsociety )及其理论是随着近现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发展并成熟起来的; 在意识形态领域倡导各种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个人权利至上。
3. 国际政治
【答案】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按照这一定义,国际政治的基本含义是:
(1)国际政治发生于国际社会的多个行为主体之间,这其中,它主要发生于国家这一行为主体之间,同时,它也发生于其他行为主体之问;
(2)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
(3)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
4. 理性选择理论
【答案】理性选择理沦的源头是运用经济学方法来分析政治问题的公共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坚持一种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坚持从个体出发来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它首先假定了一个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然后再在各种可能的情景下来计算和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行动的个体可能面临的选择及其行动方案。
5. “第三波”
【答案】“第三波”即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以1974年葡萄牙“尉官运动”为标志,民主化浪潮席卷南欧、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大多数国家,使采用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国家增至107个,约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58。可以看出,70年代以来的民主化浪潮可以称得上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民主
革命”。
6. 和谐世界
【答案】和谐世界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系统观、整体观而提出的全球政治伦理、法律与国际关系建设的伟大理念,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也是建立全球国际政治伦理与国际秩序的指导原则,是站在全球秩序角度,而非仅仅狭隘地站在中国自己的角度。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建立民主的世界。只有不同国家间和谐共处、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才是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关键和前提。
7. 斯多葛主义
【答案】斯多葛主义从公元前3世纪后期逐步盛行。斯多葛学派主张人类的普遍性以及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之上的世界秩序。该学派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历史学家波里比阿,他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某些观念分析罗马历史和政制。在波里比阿看来,罗马迅速崛起的根源在于其政治制度。后来思想家西塞罗发展了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学说,认为自然法是建立在宇宙神圣秩序和人类理性和社会性的坚实基础之上的。这一自然法思想被运用于罗马法,并通过罗马法为后来的天主教信条所继承,最终成为近代启蒙运动重要的思想资源。
8. 国家元首
【答案】国家元首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构。它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国家元首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即个体国家元首和集体国家元首。国家元首的职权主要是:公布法律; 任免国家机关中的高级官员; 召集议会,宣布戒严、大赦、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 以国家最高代表身份对外交往; 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等等。
二、简答题
9.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形式是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它最初萌发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得到不断发展。自从1954年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以来,我国的宪法一直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政体的特点主要是: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3)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人会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10.国际政治格局发展演变经历了哪三个重要阶段?
【答案】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世界主要矛盾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国际政治格局发展演变经历的三个重要阶段分别是:
(1)国际政治格局的初步形成
随着从17-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生产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展,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政治格局。
(2)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19世纪末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奉行帝国主义政策,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全球的统治地位,形成了帝国主义统治和掠夺世界的政治格局。
这一时期的世界主要矛盾,是西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剥削和压迫,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掠夺、反剥削和反压迫的斗争之间的矛盾。国际政治中的基本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的力量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反抗和斗争力量。
①一战前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帝国主义国家分裂为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集团,使得国际政治格局在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立之外,又增加了帝国主义国家集团对抗的新内容,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解放的力量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构成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力量。社会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的对立和斗争,是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
②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政治格局
二战后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战争严重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力量; 使社会主义阵营得以形成和发展; 美国和苏联成为国际政治中的超级大国。
③南北矛盾
五六十年代开始原有的两大阵营的矛盾逐步蜕变为美国与苏联争霸世界的“东西矛盾”。新兴的第三世界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逐步突出,被称之为“南北矛盾”。东西矛盾和南北矛盾逐步取代了两大阵营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正是在东西南北矛盾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三个世界的力量为主干、东西南北关系交错的国际政治格局。
(3)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苏联解体,东欧国家剧变,使得“冷战”结束,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成为21世纪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中国际斗争的焦点。在这一焦点的背后,实际是东西南北矛盾的深入发展。
11.简述政体的划分标准和政体的主要类型。
【答案】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些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1)政体的划分标准
由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政治学家对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也是多种多样的,古希腊的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