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年龄特征

【答案】年龄特征指个体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就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而言,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般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青年期(成年初期)、中年期(成年中期)、老年期(成年晚期);就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而言,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成熟期、转折期,其实质就是各个阶段各种心理现象的质变年龄。心理特征与个体生理发展阶段有关系,但不完全是由年龄决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二、简答题

2.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其社会性认知水平如何?

【答案】(1)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特点:随着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逐渐发展和辩证思维的初步发展,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更加深刻。他们不仅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发展了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具体的、片面的向抽象的、较为全面的认识过渡。

(2)所谓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儿童对物质世界的理解是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儿童对社会的认识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

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如下几个趋势:

①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品质特征的注意;

②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

③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④从对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

⑤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⑥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3. 如何理解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小学生思维能力、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如何?

【答案】(1)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

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①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小学儿童思维的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②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这个关键年龄在四年级,有的认为可以提前到三年级。

③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小学儿童思维的过渡性,显示出思维结构在从不完善向完善水平过渡。

④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具体到不同的思维对象,不同学科、不同教材的时候,思维发展常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

(3)小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特点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4)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

1. 成人感

【答案】成人感是指个体从青少年向成人期过渡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当青春期少年处于青春发育前期时,他们的生理发育处于剧变之中,特别是外形的变化和性发育的成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因而产生了强烈的成人自豪感。他们不再对父母撒娇,而竭力作出一副大人的模样,并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如果成年人仍把他们当小孩子,他们便会感到委屈,并采取粗鲁、固执、不听话、孤僻和消极等各种方式来进行反抗。然而,事实上,青春期少年并未具有完全独立的条件和能力,不管他们愿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他们都必须在许多方面,比如经济上、社会地位上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入理解上等都依赖于成人。

二、简答题

2. 小学生的学习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答案】(1)小学生的学习有下列几个基本特点:

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在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他们往往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这一阶段,较迅速而直接地把从人类极为丰富的知识宝藏中提炼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

②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教师的教主要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根椐社会的需要传授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到教师的教授活动的制约。

③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④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整个动机系统所引起的心理因素主要是需要及其表现形态,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等,其次是情感因素等。除此之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它们共同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⑤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

(2)学习是小学儿童主导活动的原因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从小学时期开始,学习活动就逐步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之所以说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其主要原因如下:

①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相比,学生的学习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儿童必须明确认识学习的目的,使自己的活动服从这一目的,并对这一目的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