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公共政策合法化
【答案】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包括决策主体合法、决策程序合法、政策内容合法等内容。
2. 利益选择
【答案】利益选择是指政府对利益的分配是有一定的导向性和目的性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来自于政治统治的目的。在阶级社会里,无论何种社会、何种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都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行为组织,政府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的利益以及他们的总体利益是借政府的机构来实现的。所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政府首先是选择利益,选择那些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方面,也选择那些与政府自身最大利益相一致的方面。政府的这种人为、主观的选择特征,必然使公共政策在分配社会利益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3. 工作环境
【答案】工作环境是指真正与具体的公共政策过程发生作用的一般环境中较为具体的成分。公共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是指一般环境中的不同部分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聚合,具有多样性、变动性、主观性和人为性等特点。
4. 组织理论
【答案】组织理论重视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特点和作用,认为组织是政策执行的关键,研究政策执行必须充分了解组织的运作。组织理论提出了以下基本观点:①组织是政策执行的主体,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执行的; ②不论是政策方案本身还是执行环节导致的政策成功或失败,都可以通过组织得到集中反映; ③组织的研究可以从政策执行角度反映公共政策的过程和特征。
5. 规划方法
【答案】规划方法是运筹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随机规划等。其中,线性规划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功的运筹学模型,是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的有效方法。
二、简答题
6. 中国政府改革的主要议程是什么?
【答案】(1)从效率行政典范到民主行政典范:政府治理典范的变革
民主行政典范代表着一种新的、不同于传统的行政理性的典范,民主行政典范并不反对效率行政典范的理念与做法。民主行政包含的内容有:
①民主国家的基石在于民主原则与民主行政,并使民主哲学能渗入其行政机制之中,政府是经人民的共识建立的,政府是手段,而人民是目的,“将人民放在事物的中央”,是民主行政的基本出发点;
②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必须超越特殊之利益集团;
③政府不仅要重视行政资源有效运用,亦应重视公共服务的公平,实现社会正义;
④它强调政府决策的开放性,重视社会公民的参与;
⑤强调与他人共享权力,采取共赢的,而非你输我赢的取向;
⑥政府扮演成长、创造、转变、整合的角色,而非慈祥的父母或训诫式家长的角色;
⑦鼓励多元和创新而非无差别的一致和顺从等。
(2)从控制导向的管理到服务导向的管理
①转变的原因
a. 在控制导向的管理体制下,政府扮演了更多的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角色被淡化。
b. 控制导向的管理体制模式忽视了公共管理的内在价值,使政府存在的正当性受到质疑和话难,也导致官僚主义和人民对政府部门的支持和信心的下降。
②转变的内容
a. 施政目标,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希望和合法期待来决定;
b. 以成本一一效益为基础的效率考量,转变为民众评估的考量; C. 由政府以控制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
d. 由对特定“功能”、“权威”、“结构”、的服从,转变为对“使命”、“顾客”、“成果”的认同; e. 从一味强调按章办事到强烈的当事人取向;
f. 从独断专横的领导到民众参与领导。
(3)从以政府为本位和中心到亲市场的政府
①转变的原因
以政府为本位和中心的政府管制模式导致了:社会经济的死乱循环; 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浪费; 普遍的搭便车和效率低下; 导致官僚主义、寻租和政治腐败; 政府膨胀。
②转变的内容
a. 政府在生产和产品的分配方面的作用应大幅度削弱,由公共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仅是一个例外而并非惯例。只有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的干预才是合情合理;
b. 必须停止对民营经济的活动限制和直接控制,相反应大力促使其发展;
c. 政府不要过分地深入介入金融部门,应促使银行进行商业化运作,否则极易引发市场风险; d. 政府应致力于提供法律和体制上的环境。
(4)从强势国家的单独治理到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
①转变的原因
a. 现代中国政府所面临的复杂性、动态性与多元性的环境;
b. 公共问题的日趋复杂性;
c. 社会行动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使得政府的不可治理性的可能性增人。
d. 政府的治理过程绝非政府单方面行使权力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政府与整个社会的互动过程。
c. 政府、社会、公民的共治已成为当代重要的治理模式。
②转变的内容
需要让民间力量释放出来,整合民间不同领域的力量,将民间资源导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行列,形成国家建设的协作网络,以达到国家发展的目的,具体过程为:
a. 确立行政参与、民营化或商业化;
b. 政府生产性和服务性功能的转移;
c. 共负社会责任;
d. 契约化和委外体制等多种方式。
(5)从政企不分、政府管制到政企分开、放松管制
①转变的原因
中国传统的政企关系最大的特点在于政企不分,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导致了:a. 不能形成科学的投资体制; b. 容易造成责任不清和决策失误; c. 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d. 部门职能重叠、政出多门、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下。
②转变的内容
①考虑到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和范围,国有企业应逐步从竞争性生产和经济领域退出,通过产权处置的方法,压缩国有企业的规模。
②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实行最彻底的分离,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③更多的引入竞争,通过贸易自由化,放松准入,停止补贴和转移支付等方法促使企业更具竞争性。
④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特别是通过投资改革,使其向更商业化的信贷靠近,限制软贷款的获得等方法,使其有压力和活力。
⑤改变国有企业管理者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来改善激励机制。一方面赋予企业经营者以更大的自山权,另一方面引入新的监督机制,如稽查制度、业绩评议、管理合同等。
(6)从权力集中到适度的地方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