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目标确定
【答案】政策口标确定是指在公共政策基本思想的指导下,选择好政策目标,确定政策制定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的过程。政策目标确定面临的困难有:①价值因素:②政治因素; ③多目标间的冲突。
2. 多源流分析模型
【答案】多源流分析模型是指由约翰·W ·金登提出的,建立在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三种信息流的基础上,以研究模糊状态下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为目标,为探索当代公共决策的规律、提高决策的有效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的政策过程理论。该模型主要由垃圾桶模型、政策窗模型和多源流决策分析理论的扩展与修正三部分组成。
3. 自愿性工具
【答案】自愿性工具是指在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以自愿为基础完成预定任务、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由于自愿性工具既具有成本效益上的优势,又与主张个人自由的文化相吻合,并且有助于维系家庭与社区的关系,因此,在许多社会中成为首选的政策工具。自愿性工具包括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等。
4. 特尔菲法
【答案】特尔菲法是指采用函询调查,对与所预测问题涉及到的有关领域分别提出问题,并将回答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归纳,匿名反馈给各个专家,冉次征求意见,然后再加以综合、反馈的方法。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循环,而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且可靠性也较大的意见。
特尔菲法最初是作为对一般的专家座谈会法的不足的改进措施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包括:
(1)专家小组组员彼此互不知道,他们可以不公开地改变自己意见,对各种不同论点都能得到充分发表。
(2)专家们会从反馈回来的问题调查表上得到集体意见和目前状况,以及同意或反对各个观点的理由,并依此作出各自的新判断,构成专家之间的匿名相互影响。
(3)对预测结果采用统计评定回答的方法,能够包括整个小组意见,根据小组的回答,可找出能够代表专家的主流意见。
5. 系统议程
【答案】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
注,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诀的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渐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即一个问题引起相关群体的注意,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最后受到普通公众的关注。
二、简答题
6. 如何理解“没有救济,便没有权利”?
【答案】“没有救济,便没有权利”是现代法治社会极其重要的权利原则。如果一个人拥有一项权利,他就必然要有维护和保持该权利的方法。相应地,当一个人权利遭受侵害,也必须获得一定的救济。没有法律救济的保障,权利等于虚设。对于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一面进行理解:
(1)在法理学研究中,“没有救济,便没有权利”是权利的核心要素。权利体现了人的某种要求,而救济则是这种要求得以实现的手段。人们即使在没有法律保障的“权利”或法律失灵的时候,也要通过私力救济来实现各种要求。然而私力救济往往难以应对社会生活中诸多复杂的情况,也容易引发以暴制暴,破坏社会秩序。所以法律在规范权利的同时,也垄断了救济的权力。从另一个角度说,法律要对权利加以规范,就必须同时配以救济途径,否则,人们依然会诉诸私力救济而令法律的权威遭到损害。
(2)在具体的法律制度中,“有权利必有救济”的原则总是与正当程序原则相结合。如英国1215年《大宪章》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美国联邦宪法第五修正案关于“未经相应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之生命、自由或财产”的规定,既是对救济的行使做出的程序限制,同时也是为实现法律程序而提供的救济途径。对于法律救济来说,正当程序能够加强救济手段的合理性,也能避免私力救济通常会带来的无序和暴力; 对于正当程序来说,有效的救济有助于实现正当程序的最终目标。
(3)在现代社会中,救济对权利的意义更加重要。权利总是以正面肯定的方式出现在法律中,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则难以从正面肯定的角度一一穷尽,于是法律对于权利的规定常有抽象化的倾向,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尤其如此。但是权利若过于抽象,就缺乏可操作性,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也会越拉越大。法律救济则是从反面确定对权利的保障,往往针对具体的侵害做出规定。只有通过相关的救济途径,在法律的程序中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评价和判断,才能将“平等权”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反过来,如果仅有“平等权”的抽象规定而没有相应的救济途径,现实生活中各种具体的“歧视”问题也就无法得到解决。
7. 政策价值的特征。
【答案】公共政策中的价值,主要是决定某项政策的价值,提供的信息是评价性的。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的需要。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价值取向,为社会不同群体的实践活动提出行动导向。公共政策所提供的价值标准,不可能对全社会每一个成员都产生相等的意义。从政府的管理角度来看,政策不仅要把对全社会每个成员的积极
性、创造性、主动性发挥出来,而且要把他们集中到实现政府所追求的目标上。因此,公共政策的价值标准,会不断帮助人们进行价值选择。一旦针对某一公共政策问题的政策合法化得以产生,就意味着政府帮助社会成员去认识什么,改造什么以及如何改造。目标明确的行为正是在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成员服从政策和执行政策,就是服从关于特定的价值意识与价值取向。政策价值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
(1)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通常人们会按照自身需求去进行价值选择,千方百计地要实现其日的,但困难在于如何使主体需求的尺度与客观世界的尺度相结合,即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2)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
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公共政策要具有社会稳定、发展的功能。协调不同人的需要与利益,就要协调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关系。因为社会需要或价值,与个人需要或价值,会处于矛盾之中。只讲个人选择、不讲社会选择,具有片面性。
(3)兼顾与急需的统一
任何选择都不是无重点的,对于那些多数人温饱尚无解决的贫困地区,当地政府的政策价值取向首先是脱贫; 而对那些温饱早已解决的地区,其政策价值取向却是大步奔小康。急需解决什么,兼顾什么是不同的,但是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是必须的。
(4)择优与代价的统一
价值的选择总是要付出代价,只要选择,就要择优。政府在政策制定中,把握代价与择优的度是困难的。例如国家之所以对三峡工程一再论证,就是分析择优与代价结合的度,看付出的代价值不值得,在付出代价的条件下如何少付出代价多收益。
8. 结合实例,说明政策评估的前后对比法?
【答案】(1)“前一后”对比法的含义
“前一后”对比分析评估方法是指政策实施前后的比较,即比较两个时间点上同一情况的不同结果:一种结果是实施方案前的,一种结果是实施方案后的。通常只是针对日标群体进行检验。这种前后比较是为了证明方案的影响和效果,然而,很难得知可观察到的社会变化。如果有,也很难判断是实施该方案直接带来的结果,还是源于同一时问内社会上发生的其他变化。具体如下图所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