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7年在市政厅广场的中心树立起一个金字塔形的“火葬台”。在最下面一层摆着假须、假面具和狂欢节的化妆品服;上面一层是拉丁文和意大利诗人的著作,其中有薄伽丘的作品;其次是妇女的装饰品和化妆品、香料、镜子、面纱和假发。这些物品被焚烧的主要原因是() A.违背传统宗教观念。 B.导致社会奢侈成风。 C.危及封建君主统治。 D.倡导民主自由思想。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其中,和古代希腊先哲和中国圣人们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 A.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B.反对迷信,蔑视神权。 C.民主权利,渊远流长。 D.思想一统,法律至上。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在其回忆录中说:“(苏格拉底)不仅没有像控告他的人所指责的那样败坏青年,还明明地诱导了他的门人中那些有犯罪倾向的人停止了罪行,劝勉他们追求那最光荣最美好的德行,正是借着这种德行,人们才能治国齐家。”在此,色诺芬肯定了苏格拉底() A.对否定神的地位而作出的贡献。 B.为挽救社会道德而付出的努力。 C.对古希腊哲学进步而作出的贡献。 D.为后世人文主义发展所起的启蒙作用。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的前言中说:“我敢说,在(没有自由的民主社会)中是绝对见不到伟大的公民,尤其是伟大的人民的,而且我敢肯定,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下列说法最符合作者本意的是() A.“平等”比“自由”更重要。 B.寻求“平等”,更要捍卫“自由”。 C.没有“平等”就没有“自由”。 D.“自由”与“平等”必须紧密结合。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信仰的奴役制”是指() A.“人皆上帝”。 B.“人皆僧侣”。 C.“因行称义”。 D.“理性至上”。
启蒙思想家们用“人权”反对“王权”,用“人道”对抗“神道”,用“人类理性”否定宗教愚昧,用“自由”、“平等”代替封建等级专制,实际上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