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佛坪山茱萸种质资源及规范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关键词:山茱萸,GAP,种质资源,适宜性,病虫害,最佳采收期,质量标准

  摘要

  山茱萸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为山茱萸科(Cornaceae)植物山茱萸 (Cornus officinalis Sib. et zucc. )的干燥成熟果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主产于我国浙江、河南、陕西等省。山茱萸在生产中存在 着种质混乱、病虫害严重、栽培管理粗放、采收与初加工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 响了药材的质量。因此,加快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Chinese Crude Drugs,简称中药材GAP),对于控制山茱萸药材质量, 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是非常有意义的。为配合陕西佛坪国家级山茱萸规范化生产基 地的建设,在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资助下,本文对佛坪山茱萸种 质资源现状及规范化生产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和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佛坪山茱 萸规范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在佛坪山茱萸产区的实地调查发现山茱萸的种内变异现象普遍,收集到 种质资源45份,并对它们的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根掘果实形状、果色、果实 大小、成熟期以及叶的形状等生物学特征,初步将佛坪地区栽培的山茱萸划分为 石磙枣、圆铃枣、珍珠红、八月红、马牙枣、大红枣、小米枣、青头榔、笨米枣 等9种栽培类型。同时对这9种栽培类型的山茱萸分别测定了百果重、出药率等 经济性状及有效成分熊果酸、马钱素的含量,使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石磙枣和大红枣综合评价值较高,初步认定为较好的栽培类型。研究为 进一步开展山茱萸优良品种选育、种质资源的保存与保护奠定了基础。   通过查阅文献、调查研究、进行产地环境监测,从“区域性"、“安全性"和 “可操作性”三个方面对在陕西佛坪建立山茱萸规范化生产基地进行了适宜性研 究与评价。研究认为陕西佛坪地区山茱萸种植历史悠久,是山茱萸药材的传统道 地产区,生态环境适宜山茱萸生长;经过环境监测与评价,当地大气、土壤、灌 溉水等环境质量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同时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农民种植 山茱萸积极性高,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明显。认为在陕西佛坪县建立 山茱萸规范化生产基地是可行的。   结合山茱萸种质资源调查,对佛坪地区山茱萸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调 查,共发现病害5种,其中叶片病害3种,果实病害1种,枝干病害1种;害虫 18种,其中叶片害虫12种,果实害虫2种,枝干害虫4种。制定出了佛坪山茱萸 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及佛坪山茱萸病虫害综合防治历。   为给山茱萸最佳采收期的确定提供依据,对不同采收时期山茱萸的经济性状 (百果重)及有效成分(熊果酸、马钱素)含量进行连续测定,找出了其变化规 律,同时对测定结果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初步确定了佛坪地区山茱萸的最佳采收 期为9月下旬至1O月上旬,最晚应在l0月底以前采收。   按照中药材GAP的要求,对佛坪GAP基地2003年和2004年生产的共7批药 材进行了水分、狄分、酸不溶性狄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重金属及 农药残留、有效成分含量等指标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 典》一部的要求初步对佛坪山茱萸质量标准的相关指标提出建议,建议水分不超 过18%:狄分不超过5.0%;酸不溶性狄分不超过0.3%;水溶性浸出物不少于50.0%, 醇溶性浸出物不少于30.3%(95%乙醇);重金属及农药残留标准暂以《药用植物及 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的相关标准执行;熊果酸含量不得少于0.13%(HP LC 法):马钱素含量不得少于0.60%(HPLC法),这一标准高于国家药典规定的标准, 为进一步提高山茱萸药材质量,保证用药安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