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西方美学史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分理
【答案】分理是指清代思想家戴震谈理时重视“区分”。他认为宇宙过程即表现为气化生生不息的过程,而把理看做是事物气化过程中的条理。即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秩序和规律。他认为理是事物之间的区别,即事物相互区别的各自的规定性,或是事物各自的属性。戴震谈理,重视“区分”。在他看来,只有作为事物区别的“分理”没有作为超越实体的理。
2. 无为而无不为
【答案】无为而不为是老子提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的观点。《老子》第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指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此乃“无为”所产生之效果。人之行为应该效法大道,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不可随意妄为,否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认为执政者要奉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政策,提倡“无为而治”。这个理论对我们今天探讨和解决人类的发展问题仍具有深邃的意义。
3. 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答案】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是宋明理学人性论的一对重要范畴。张载提出人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张载《正蒙》:“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在宋儒们看来,性从根源上是指道德本性,是纯善无恶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即“天命之性”。但这种道德本性不是抽象存在的,它要依赖于人的感性存在才得以表现。朱熹等人认为,气质之性为理与气相杂而成。气质享赋有清浊之分,故人有善恶、智愚之别。
4. 禅宗“第一义”
【答案】禅宗“第一义”是指“吾心即是佛”“见性即是成佛”。禅宗的智慧在于对“心”、“性”的理解上,“心”即是佛,见“性”就能成佛。禅宗因自谓“宗门”禅,宗旨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所以这个第一义是禅宗的根本要旨,是不落于形相、不落于言诠的妙智。因此,禅宗第一义,即不可以有任何言说,保持静默是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因此照禅宗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不修之修,即不做任何修行。
5. 黄老之学
【答案】黄老之学是战国时(约公元前5~3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无为而治”。它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井采纳了阴阳、
儒、墨等诸家的观点。在内容上,继承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认为“道”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存在。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虽然黄老之学依托十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但它是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采用“德治”通过审名察刑,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
6. 虚壹而静
【答案】虚壹而静是荀子提出的一种认识方法。《荀子·解蔽》认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即人们的一个通病就是陷入了片面性,由于被局部所遮蔽而看不见全局,所以要解蔽。“虚”是指要做到不因已有的认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 “壹”是指要做到不因对彼事物的认识妨碍对此事物的认识; “静”是指不要因为假象或幻象干扰自己正确的认识(“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做到了“虚壹而静”就能达到“大清明”的境界,不会再被主客观的片面性所蒙蔽。
7. 前识
【答案】前识是指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行,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韩非在认识论上主要继承了荀子的思想,他认为人要获得认识,必须接触客观事物,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他反对脱离客观事物规律的冥思苦想,他说:“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解老》)“前识”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妄想、臆测。韩非认为:“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他反对主观成见和猜测,指出只要按照事物的自然规律去办事,就不会不成功。
8. 涤除玄览
【答案】“涤除玄览”是指洗去内心的尘垢。《老子》第十章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览”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作“监”即古“鉴”字,“玄鉴”是指玄妙的镜子,即人们的内心。老子认为认识“道”不同于认识其他事物,需要“涤除玄览”保持内心的澄明之境,排除一切外物的障碍与干扰,采用一种直觉的体验方式,才能领悟“道”的真谛。
二、简答题
9. 试述谭嗣同“仁学”体系中以太一仁一心力说的基本内容。
【答案】以太一仁一心力说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宇宙观思想。
(1)“以太”
“以太”(Ether )是经典物理学的概念,它被设想为一种不同于实物粒子的充塞空间的物质。谭嗣同将“以太”作为其宇宙观的基石。他认为,“以太”是“原质之原”以太构成化学元素,进而构成宇宙万物,世界统一于“以太”。
(2)“仁”
谭嗣同不仅从物质方面认识“以太”还把物质性的“以太”同精神性的“仁”、“心力”等同起来。认为“仁”是世界的本源,而“以太”只是体现“仁”的“通”这一性质之工具。
(3)“心力”
谭嗣同认为“心力”无量,无可比拟,也即佛教法相宗所谓的“藏识”也称“第八识”、“阿赖耶识”。
(4)评价
谭嗣同自近代自然科学的“以太”说出发,经过思辨“仁学”的中介,最后归于唯意志的“心力”说。从思维方法上来看,是由于科学和哲学混淆小分的结果; 在现实取向上,以太一仁一心力说是谭嗣同为其“冲决网罗”的战斗精神而设立的形上依据。
10.简述后期墨家提出的“辟”、“侔”、“援”、“推”等几种推理方法的具体含义。
【答案】在《小取》篇中,后期墨家提出“辟”、“作”、“援”、“推”等几种推理方法。
(1)“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辟”是指譬喻,意即以另一个具体事物来说明此具体事物。
(2)“体也者,比辞而俱行也。”即直接对比两个相等的判断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类似于形式逻辑中的直接推理。
(3)“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 ”就是引用对方与自己相同的论据作为前提,进行推理的方法,也包含援例作论证的意义。
(4)“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不取”是未知事物,“取”是已知事物,“予之”是进行推论。即反复比较未知事物与已知事物的同异,推论出同或异的结论,与以类比方法进行归纳推理的方法类似。
11.简述韩非的政治哲学。
【答案】韩非是战国末年的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称为“韩非子”或“韩子”其政治哲学特点是绝对的君主专制。
(1)内容
①历史进化说
韩非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不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每个时一代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和政治体制。
②人性好利论
韩非认为人的本性是“自为”、“好利”政治应把全部政策自觉地建立在这一基础上。人们的“利”互相排斥、互相结合。为了“利”人们可以相互为用、相互争斗。政治的妙诀在于搞好“利”的排列组合,并为君主所用。
③君利中心论
韩非认为人人为己的前提是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制定政策要密切注意君主的利益,要设法使臣民逐利产生的力量转化为利君。
④“势”、“法”、“术”与君主绝对专制主义
韩非认为,君臣之间最大的差别是“势力”一日君主的势力落入臣民手中,君主就失去祛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