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老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思想中包涵着丰富深刻的心理学思想,特别是他提出的理想人格模式,为中国人精神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深化老子思想的研究,弘扬祖国本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老子理想人格思想的产生、建立的理论基础、具体特征及修养方法等几方面,对老子理想人格思想的深刻内涵加以揭示。 一、老子理想人格思想的产生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观点,它都是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状况的反映。老子生活于春秋乱世,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斗争十分激烈,战争频繁,三代相传的圣治文化到此时已成为一种形式和教条,广大人民遭受着严酷的剥削和压迫,而统治阶级,"金玉满堂"、"富贵而骄",人们或"殉身于物",或"殉身于利",或"殉身于名",远离了自身的本质,遭受着严重的异化。面对这样的人生现实和社会现实,其根源何在?出路何在?不同的人们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思想高度作了不同的回答。老子从他关于"道"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当时的社会混乱,人的异化,都是由于人们"背道而行"的结果。因而它以自己关于"道"的哲学思想为依据,提出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及一系列的人格重构方法,从而达到改造个体,改造社会的目的。 二、老子的理想人格建立的理论基础 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是形而上的"道"向形而下的社会,人生的一个延伸。因而,老子的理想人格模式是以"道"为其理论依据而确立的。 "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范畴,它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与本体,又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高依据与普遍准则。道的根本特征是"自然无为","道"自然而然的对万物发挥着作用,而丝毫没有虚饰、做作、违背事物本性的"妄为",老子把这一点引入人生领域,成为其理想人格模式,最基本的特征。老子又提出"反者道以动,弱者道之用","柔若胜刚强"的思想。这种朴素的辩证思想,直接构成了老子理想人格的性格特征及其处理社会、人生纷争的基本方法。 三、老子理想人格的特征 1、"有道"、"得道"的大智者的认知特征。老子的理想人格是把握了"道"、认识了"道"的主体,因而他超越了常人的片面与局限,能够从"道"的境界来认识问题,看待问题,表现一种认识上的"大智"。 2、返璞归真的圣人境界。老子根据"道"论提出了自己"素"、"朴"的人性论。而圣人正是这种去除了一切人性中的粉饰与浮华,达到了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的人。 3、不为物累、超凡脱俗的价值取向。世俗的人们追名逐利、积财耀智、纵情于声色,而老子的圣人则对这些"昏昏昧昧",他饱受心灵的本真,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表现出超凡脱俗的价值取向。 4、恬静审慎、敦厚纯朴的气质特征。气质是以一个人的脑生理特征为基础的,同时它也表现着一个人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老子通过"俨兮""焕兮""豫兮""敦兮"等一系列的形象指给了圣人恬静、审慎、纯朴的气质特征。 5、节俭、宽容不争、柔韧、谦下的性格特征。老子理想人格的性格特征集中的表现在他的处世之道上:对自己的精力及财物、节俭使用;对他人宽厚、慈爱;对名利不争;处事谦下、柔韧等等。老子理想人格的性格特征是"道"的"清静"、"包容"、"谦下"等特征的一种外化。 6、关注社会,循"道"以治天下的人生倾向。通常人们认为老子的圣人是出世的,对社会是漠不关心的,这实质上是一种误解。老子的圣人站在"道"的高度,反对当时统治者以"仁义"治国,以"兵刑"治国,而主张循"道"以治天下使人性回归于朴,使社会走向正途。 四、理想人格的修养方法 1、强调生命价值提倡重生。春秋乱世,不少的人们追逐名利,纵情于声色,导致生命的早夭,更多的人们将外物的价值无限放大,导致"人为物役"的生命异化现象,因而老子反对"人为物役",提倡生命价值。 2、反对贪欲、主张少私寡欲。过多的贪欲不仅有害于人的心理健康而且有害于人的生理健康,而寡欲则可以使人保持淡泊徐镜的心境,使心灵恬静、自然,从而接近于"道"的境地。 3、去除虚饰"有为"、倡导"绝学弃智"、顺应自然。在来自看来,当时的"仁义圣智"之学是"有为"之学,它使得人心、社会的狡诈、虚饰现象不断地增加,因而只有弃绝它,人心才能复归于"朴",社会才能和谐、安宁。 4、"涤除玄览",体道、悟道。老子圣人的重要特征是"有道",但如何能够得道?针对到这一特殊的认识对象、老子提出了"涤除玄览"的直觉主义认识方法,从而来把握、认识"道"使自身上升到与"道"同体的精神境界。 五、老子理想人格思想的深远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老子的理想人格模式,给人的精神提出了一条发展道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行程中成为其有机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人格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构成了中国人精神结构中的超性层面。而今距老子的时代已有两千多年了,但他反对人的异化,追求人精神的回归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对于我们仍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