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孟子节文》研究

关键词:无

  摘要

《孟子节文》一书为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明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人删节《孟子》而成。 刘三吾于洪武年间典司文章,颇受朱元璋器重,其传见《明史》卷一百三十七。 今所见洪武二十七年内府原刊本《孟子节文》(以下简称《节文》)卷首冠刘三吾《题辞》,全文曰:"《孟子》"七篇,圣贤扶持名教之书。但其生于战国之世,其时诸侯方务合纵连横,以功力为尚,不复知有仁义,唯魏惠王首以礼聘其国。彼其介于齐秦楚三大国之间,事多龃龉,故一见孟子即问何以利便其国。非财力之利也。孟子恐利源一开,非但有害仁义,且将有弑夺之祸。仁义,正论也,所答非所问矣,是以所如不合,终莫能听纳其说。及其欲为死者雪耻。非兵连祸结不可也。如谓能行仁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之兵,则益迂且远矣。汤誓时日害丧之喻,岂不太甚哉!雪宫之乐,谓贤者有此乐宜矣,谓人不得即有非议其上之心,又岂不太甚哉!其他或将朝而闻命中止;或相待如草芥,而见报以仇雠;或以大过不听而易位;或以诸侯威社及则变置其君;或所就三,所去三,而不轻其去就于时君,故其崇高节抗浮云之素志。抑斯类也。在当时列国诸侯也。若夫天下一君,四海一国,人人同一尊君亲上之心,学者或不得其扶持名教之本意于所不当言不当施者,-----以言焉,--以施焉,则学非所学,而用非所用矣。今翰林儒臣三吾既请旨与征来天下--如同校蔡氏《书传》,蒙赐其名曰《书传回选》。又《孟子》一书,中间词气之间抑扬大过者八十五条,其余一百七十余条悉颁之中外校官,俾读是书者之所本旨。自今八十五条内,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壹以圣贤中正之学为本,则高不至于抗,卑不至于陷矣。抑《孟子》一书其有关于名教之大,如孔子贤于尧舜,后人因其推尊尧舜而益知尊孔子之道。诸侯之礼吾未之学,而知其所学者周天子盛时之礼,非列国诸侯僭之礼。皆所谓扩前圣所未发者,其关世教,讵小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