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及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客观必然性。建国初期,我们依靠国家所有制,通过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饱经战争创伤的国民经济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时还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传统高度集中同意的经济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致使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便由此引出。十年来,我们在坚持国有所有制的前提下,按照两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在以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中取得了卓越成效的进展: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僵化模式已经被打破,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有所增强,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的作用得到了普遍的重视,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但是,应当看到,已有的改革还是很不彻底的,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所要求的新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制还未建立起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我们经验不足和改革措施的不完善曾一度使我们的改革陷入了困境。不少人因此对现有的改革滋生了困惑。例如有的同志把国家所有制与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制混为一谈,将属于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说成是国家所有制或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身的弊端,并进而提出,中国的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国家所有制实行全民财产私有化。实际上,这种观点和我们改革的目标根本相悖。我们认为,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就是在坚持国家所有制的前提下,通过改革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激发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促进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国有大中型工商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国营农场和其他企业的改革问题暂不涉及。 全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传统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及其改革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阐明改革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十年现状进行分析,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线;第四部分是在对现有改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革的目标及其实现这一目标的近期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