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顺宗实录》笺证前言

关键词:无

  摘要

"实录"一词,最先见于《汉书》,所谓"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这是指司马迁撰写史书的特色,并非是史书的一种体裁。实录作为编年体史书的一种体裁,据记载始见于南朝萧梁,又周兴嗣撰《梁皇帝实录》三卷,记梁武帝事;谢吴撰《梁皇帝实录》五卷,记梁元帝事;佚名氏撰《梁太清录》八卷。所以《玉海》卷四八云:"实录起萧梁,至唐而盛,杂取编年、记传之法而为之,可被史官采择。"唐代包括宣宗在内的以后诸帝,因政治势局动荡,日历、记注等亡佚之故,而未修得实录外,以前所有皇帝均修成一部实录,有的还因修改之故,且不止一个本子。因而自高祖至五宗,虽历十六朝,实录却有二十二部。从此,撰修实录成为制度,五代、宗、辽、金、元、明、清都相继因之,其中明、清两代实录迄今尚保存完好,在量上为《明史》、《清史稿》的几倍,是研究明、清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而明以前的实录,则佚失殆尽,仅存唐韩愈撰修的《顺宗实录》五卷,宋钱若水、杨亿等撰修的《太宗实录》残本二十卷。 五卷《顺宗实录》之所以能幸存,是因为它保留在《昌黎先生文集》的外集里。这部实录对德宗后期的弊政、顺宗时期王叔文等人的政治活动,以及德宗与顺宗交替之际的宫廷内幕和宪宗夺取顺宗政权的阴谋,都有较详实的记载,是研究唐史的重要资料之一,也是具体了解唐代实录的珍贵文献。韩愈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极负盛名,千百年来,赞誉者多。但对他在史学方面的建树一般很少谈到,有关《顺宗实录》的若干问题迄今尚未完全解决,因此在给《昌黎先生文集》外集本《顺宗实录》作笺证的同时,需要对有关问题作考证疏说,以申是非曲折。